第126页

杨冬燕正非常努力的想要听明白先生的话,谁知道他是不是教学生教得多了,说着说着……

咋还当场发问了呢?

懵了一下后,杨冬燕老老实实的答道:“因为你不够聪明?”

先生:……我就不该多嘴发问!

“是因为咱们穷人家没有底蕴,不像那有底蕴的人家,光靠自家的藏书就能让子孙后代少走许多弯路。像咱们这样的人家,只能靠着勤奋和自身的聪明劲儿,能走多远就是多远。”

说实话,杨冬燕就没听懂。

“为啥呢?不一样都是读书背书吗?”

“考秀才,光靠读和背,以及初步的理解经史子集就差不多了。但若是想更进一步,需要的就是大儒的教导了。文章不光要背诵,也要有自己的见解。可像咱们这样的人,能有多少见解?那些学富五车的大儒,随便写下一篇注解,就能令人茅塞顿开。”

杨冬燕真的努力了,特别努力了。

结果还是听得一知半解的。

好在,先生也没太苛求她理解,只是由衷的提出了建议:“假如你们家只是想着出个读书人,让窝头考上秀才,开馆授徒,那么没问题的。只要他保持如今对读书的热情,最多十五年,他一定能考上秀才。可若是你们还希望他更进一步,想法子送他去县里的私塾吧。”

这下子,杨冬燕终于听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