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位,妥妥的“偷渡客”!朱载垣生气,再生气也要给办了。
徐景珩在家里,和这两位“大佬”一起收拾院子。小红·朱载垣去警察局,给鸿钧和女娲办一个临时务工身份证,一路眼见这里的衣食住行情况,小小的满意。
衣服款式没有西方化,街上的闲人穿宽袍大袖的挺多,短袖短裤的也有,打扮的爹妈不认识的也有,和大明唯一不同的是,女子也有穿短袖短裤逛街。丝绸的,缎子的……
薄薄的料子,可以看到胳膊上的小黑痣。
饮食方面和大明时候也没有变化,烧饼豆浆油条、手擀四六寸炸酱面、冰碗酸梅汤……豆汁得熬到火候、麻豆腐得用羊尾油炒,红砖垒砌的烤炉前的烤鸭师傅,一刀下去108片……
一样的干净新鲜实在又讲究,十文钱吃的饱饱,少了吆喝声,多了一分安静,总体都没变。
住嘛,北京南京的房价什么时候都是全国最贵,但好在没有贵的离谱。
空气、环境、和大明时候一样好。
科技发达,出远门都是飞机和飞行器,日常也没有堵车的顾虑,尤其北京南京市区,延续以前他制定的方案,不许跑私家车,道路少,绿化就多,公交造的越来越豪华,越来越方便……
民众日子富足,安全感十足,生活有希望,财富差距在接受范围……一切的一切,和大明时候不一样,也都一样。
他看得高兴,在回来的路上,买一只烤鸭,尝一口,还有几分大明时候的老味道,乐得大眼睛眯眯成一对月牙儿。
夕阳落山、炊烟袅袅。四个人一起准备晚膳,幸好女娲主动负责做饭,否则小红·朱载垣真要爆炸——在这里,那就只能叫“小红”了,朱载垣的名字不能露出来。
土灶烧上火,鸿钧自觉地煮一锅汤,味道居然很好,小红端给隔壁的主人家、左右邻居,一条街的人都夸他长得好,他听得更高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