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亏是来投降的,要是来攻打的,岂不是把这里直接就是卖了,但是他也知道这是大事,不要说自己一个指挥,可能就是张亮,铁蛋,刘十三也不能做主,连忙找到在堡垒里面的文书把这一切都是记录下来,然后快马加急送到张亮的手中。
此时,正是嘉靖十八年十一月的事情,塔尔河谷的积雪阻碍了消息传递的速度,张亮把东堡的部队都是派到了西堡去安顿这镇守,然后把这个消息快马传向京师,请江峰决断。
嘉靖十八年马上就要结束了……
第四百一十六章 侍郎的心思
六部的尚书侍郎们无疑是目前大明帝国官僚阶层的最顶峰,在嘉靖皇帝还没有发动清洗的时候,宦官和勋贵们把持这一切。
明朝的宦官实际上是类似于今天的秘书处,在大明的政局之中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属于皇帝的辅助者,朱棣和他身后的皇帝不断的提高宦官的权利,实际上也是为了平衡外朝六部内阁的权力。
朱元璋不愿意武人权重,重视儒生文人,到了朱棣的时候,因为他自己就是武装夺权,生怕别人也是有样学样,所以继续加大文臣之权。
这样的不断加强,文臣已经是可以操持天下之事,为了避免这一点,宦官的地位也是越来越重要,嘉靖皇帝在清洗的时候未必不知道这一点,可是当时外面的情况给他造成了一种假象,那就是他若不动手,自己就是危在旦夕。
偏偏动手之后,才发现事情如此的简单容易,那些所谓控制朝政杜塞言路,阴谋篡权的勋贵,太监,武将们被轻而易举的扫荡一空,因为清洗牵涉的人太多,所以一时间在宫内司礼监还有其他监司衙门竟然是找不到替补的人选,但是国家大事还是要运转下去,外朝的文臣们理所当然的填补了这些职缺,把这些已经落在太监手中一百多年的权利收到外朝手中,权放出去容易,收回来可就难了。
嘉靖皇帝有这样一种感觉,他现在事事都知道,不过事事无他也可,内阁六部自己就可以独自完成,很多时候,皇帝仅仅是签署和批准的工具罢了。天下间沸沸扬扬的都是说当今皇帝如何的圣明,此时乃是尧舜之世,大明兴盛远远的超过汉唐,当然,舆论都是操持在文人手中。
皇帝重用文人,那就是尧舜之君。此时的京师武力牢牢的掌握在嘉靖手中,不过谁都是可以判断明白,第二次清洗发生的可能几乎没有,京师商团的被清洗,已经是触动了整个的统治集团。
如果说把现在的这批当权人也都清除掉,那整个统治集团也就是毁灭掉了,整个大明就有倾覆的危险,没有人觉得一个国家光靠着武人就可以昌盛不衰。
后来有人在史书中评价嘉靖时候的大臣们,说是“嘉靖年六部尚书之权重,直比汉之三公,天下之事,尽皆操控,君王虚置,以为圣明,或誉为君臣相得。”可也有这样的说法“黄锦,陆炳比夏言,严嵩,不知谁为伊尹,谁为霍光”。
内阁的五位大学士都是各部的尚书,他们决断天下朝政,六部的实际掌管者就成了左右侍郎。
户部侍郎司马泰就有这样的感觉,在三年前,户部若是有什么行动,没有和司礼监打好招呼那是必然不会成功的,而且就算是司礼监通过了,皇帝那里还要作出最后的判断,可到了今天,户部的各种事情,只要是户部尚书点头就可以通行了,很多时候,他自己就可以做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