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来庄亲王就是一阵沉吟,半晌才道:征兵主要是在瑞安、台州一带,这两地先时并未遭倭,最近才被波及,因尚算富庶,百姓家里头大都能有余粮,秋收时再从江苏、两湖等收成好的省份调些,头一年倒是不难过。难的是后头,战场上九死一生,佟启嶙又存了背水一战的打法,五万民兵,能回来十之一二已是万幸,到时仍无耕种之人,民田势必荒芜,加上头一年的磨磋,粮无余粮,借无可借,才是大难之所在。
御案后头皇帝轻轻敛目,默了片刻,两指压着一张卷文推来,望他:你瞧瞧。
庄亲王颔首取了,默读片刻,忽而面色一变,讶然抬眸:皇上?
怎么?皇帝笑了笑,你是觉着不妥?
庄亲王没言语,默了一会儿方道:奴才省得皇上是有开山辟路之心,只是瑞安、台州将受重创,若选在这两地推行新政,一旦有变故发生,后果恐不堪设想。
容不得变故。皇帝长身而起,缓缓踱到寿山石嵌人物图雕空龙寿纹十二扇围屏下,不紧不慢,一厘一毫的走,只能成,不能败。
这是有从长计议之心了,庄亲王心思稍定。
当年李鸿慈倒台,牵连了几乎半个朝局,已至大晋的经济连续四年疲沓,回生无力,皇帝重工拓商的心存之已久,瑞安台州农耕崩塌,倒是推行的好时机。
推新改革势在必行,庄亲王在这上头一向是赞同他的,只是下意识的觉得皇帝积压已久,此时又逢事态紧急,会起冒进之心。
眼见得他一派从容之态,便知没什么好忧心了。
他颔首,目光落在手里的卷文上,如此苦读圣贤书的时代,难得还有人敢于抨击时事,有此一番独道见解,除了有些剑走偏锋,可要用在革新之上,却不失为一个优点。
他抬眼,皇上想用此人?
皇帝点头,此人可用,先把他找出来。
奴才回去就办。庄亲王收好了卷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