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里宁用相应的命令使“领袖”的决策合法化,同时参加了宣传工作。米高扬和卡冈诺维奇花了许多时间处理运输—经济事务和粮食问题,他们两人作为方面军军事委员会委员实际上没有参与什么活动,如果不算卡冈诺维奇在前线南部地段的短暂停留的话。马林科夫实际上是在中央委员会机关内执行斯大林委托的任务的人。他曾经几度到前线去,包括到斯大林格勒去,完成最高统帅交办的任务,但由于他完全不熟悉军事,因此没有留下任何痕迹。莫洛托夫从1941年6月30日起都是国防委员会副主席,他主要负责国际问题。贝利亚分管的是“清洗”苏联的后方、德军战俘营、被俘过或被包围过的苏联军人集中营,以及为战争服务的“监狱”工业。他奉斯大林派遣,曾经两度来到北高加索方面军。安德列耶夫负责农业和前线供应。由于绝对的大权独揽,斯大林在战争年代仿佛是从党的生活中排除了中央委员会,但在前线和后方,基层党组织却起着巨大的作用。中央委员会的工作由它的机关来体现。在战争期间几乎没有召开过中央全会。
因此,斯大林深知,一旦他离开莫斯科的话,那么完全集中在他手里的权力是否还能够像现在这样高度集权就很难说了。
人一旦获得了巨大的权力,要想放弃便会变得非常困难。
斯大林也正是如此的固执己见!
第0714章 我们的未来
马利诺夫斯基死了,斯大林也下定了决心和莫斯科共存亡。
那么,现在的莫斯科已经因为斯大林的决定而名副其实的成为了一座死城。在这里的俄国人,已经失去了任何逃生的机会。
有的时候一个人的一句话,便能够决定几百上千万人的生死。
淹没在战火中的莫斯科,大火遍地燃烧,可怕的呼啸声一直都在那儿响着。炸弹的轰炸密度,足以将这座城市炸毁无数次。
一大半的莫斯科已经成为了废墟,就连克里姆林宫也都遭到了轰炸。
既然迟早都要死在这里,那就抛弃一切不切实际的幻想,用悲壮的方式去迎接死亡吧……
大批大批的德军增援进了莫斯科,大批大批的苏军士兵或者平民,同样增援到了前线。
在这里生与死的意义已经变得不再那么重要,最重要的是这场战争什么时候才会结束。
只有到了那个时候,对所有的人才是一种解脱……
朱可夫和华西列夫斯基的判断没有错误,在歼灭了马利诺夫斯基军团之后,德军果然暂时放慢了进攻的步伐。
但是这并不是意味着战争要结束了,而是意味着决定性的决战即将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