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96页

“听见了。”杨淮见大家没有向他老子告状的意思,这才松了一口气。

李和问,“你妹妹要去参加夏令营,你们呢,回老家?”

杨淮和李沛互相对视一眼,有口难言,其实脸上的态度已经说明没有一个是愿意回老家的了。

李沛道,“我想去参加游泳班。”

“啥?学游泳还得花钱?”在香港生活这么多年,王玉兰的思路还是有点跟不上,她最怕听见孩子说参加这个‘班’,那个‘班’的,比如口琴班,书法班,这意味着都得花钱。

现在,学个狗刨还要花钱,更让她不能理解。

杨淮见李和望向自己,紧接着道,“我报的是声乐,马上就开课了。”

“这么说,你俩是没有一个想回去的了?”

前些年,这俩孩子不想回去,大人们还能强迫,只是,都慢慢长大,没法再强扭。

从孩子的角度来说,李和是理解他们的。从小在香港这样的一个国际化大都市长大,他们虽然不至于分不清韭菜和小麦,但是想让他们对农村有认同已经很难了,他们也很难再融入农村的环境。

幸运还是悲哀?

李和自己都说不清。

杨淮试探着问,“要不让我爸别来接我了?”

回家能干嘛?

他自己都不知道。

在老家,他除了父母,没有朋友,没有同学,甚至是家里的亲戚,他都没有几个熟稔的,跟别提什么玩伴了。

而且,在农村,基本就没有什么娱乐,连电视节目都和香港的不一样,天黑以后,除了拉灯睡觉,就没别的花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