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37页

李和伸出手道,“谢谢,请坐。”

张培林熟稔的道,“听说李董事长是教授下海的,我老家是苏北的,咱两家还是挨得很近的。”

“那是很近。”李和一边招呼服务员上茶,一边笑着应道,“皖北的。是离你们很近。”

张培林感慨道,“真没想到远大集团的董事长是内地过去的,真是让人意想不到,实在可敬啊!”

李和笑着说,“应该这么说,香港的大富豪有几个不是内地过去的,再说香港的中资公司没有一千家也有九百家了。所以这些实在不足外人道。包括近前的荣家父子,也是大家耳熟能详的。”

为了挥香港的窗口作用,国家在香港成立了一大批的中资公司。包括像华润、中银、中信、光大国际及招商局这五大中资集团。

其中最有名的就是荣家了。

荣家最大的产业是在七十年代成立的中信公司和后来借壳成立的中信泰富了,两岸三地皆能混的风生水起,在香港李人都要卖面子,不敢硬杆,能量自不必说。

当然八十年代以后也有很多人为是到香港注册,然后再转战内地,最有名的是家电业的大佬黄宏生。

所以李和的话本身没错,目前所谓的很多港资公司,实际上都是在内地创业的内地人。

张培林抿了一口茶,笑着说,“李先生谦虚了,谦虚了。”

李和给这个矮胖的中年人递了一颗烟,笑着说,“抽烟嘛?”

“哎呀,谢谢。”张培林本来想在这种场合不适合抽烟的,可是不接又显得拘谨了,最后还是接了,见李和伸着了火苗过来,受宠若惊的说,“不用,不用,我自己有火。”

按他的想法,这样年轻有为的年轻人,哪一个不是趾高气扬,眉眼朝天的,哪里能这样谦和近人。

“不用客气。”李和还是给他点着了烟,然后给自己点着了,说,“这是玉溪,不知道习惯不习惯。”

找不到芙蓉王抽,他现在抽烟都是到处对付着抽,最近迷上了红色铁罐的玉溪,抽起来口感还是不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