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京城里,贵人多如牛毛,北宁侯这爵位并不太高,崔家也并不起眼。如果没什么意外,崔珩大约会像别的许多侯爵之家的后人一样,不太出名,但可以靠朝廷奉养衣食无忧地过一辈子。
但崔珩却颇为争气,在十八岁的时候投身行伍,并以一己之力破了南匈奴,一战成名,轰动天下。
恰如现在。
漪如听着那些人聊着崔珩的事,有些恍惚。
“怎不吃了?”李霁发现她出神,推了推面前的盘子。
“阿霁,”漪如问他,“你知道崔珩么?”
“知道。”李霁淡淡道。
漪如并不意外。
长沙王和李霁虽然远在广州,但必然消息灵通。崔珩的事,当年漪如即便身在宝相庵,也能从尼姑们的议论中知道一清二楚,而李霁这样的人,想必会比她和旁边这几个游人知道得更早。
漪如正要再问,忽而又听一人道:“说到少年英雄,我便想起了长沙王世子。这二人年纪相仿,一南一北,也不知谁人有能耐些。”
“那还用说,当然是北宁侯能耐些,他对阵的可是南匈奴单于。”一人道,“千军万马,真刀真枪,可不是杀几个倭寇水匪可比的。”
“这话不对,杀倭寇水匪就不是真刀真枪了?”另一人道,“长沙王世子那水师,可也是数万之众,据说出征时,大小船只将珠江口都摆满,这不也是千军万马?”
“那毕竟是不同。倭寇水匪威胁的是沿海,毕竟非中原腹地;南匈奴的威胁的可是京畿。”
“威胁不威胁,也不过是说说罢了。河西、朔方一向有兵马镇守,若无他们做后盾,北宁侯又怎能轻易破了南匈奴?我看朝廷将这功劳全算到北宁侯头上,也是有些考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