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种漆黑如墨的路,他们坐车的时候见过。过去时无比的艳羡,但当这条路开到了村里,他们又无比的忐忑。他们已经老了,这样的路他们还能走上多少回。
征地拆迁款和青苗补偿款,镇上给得很及时,几乎是伴着挖掘机的开动,便开始兑现。除了几户被拆掉了房子的村民,去镇上闹腾了几回,想多要点赔偿之外,村里显得很平静。
但凡新修的路都是要祭杀的。
老年人都很笃信,开山修路,总归是要被山神和鬼魂讨债的。年轻人自然是不会相信他们的鬼话,特别是那些家里买了小车的小年轻,恨不得早点把路修起,早点开着车去路上飙飙车,兜兜风,洋盘洋盘。
老年人的担心,果不其然应验了。高速公路刚刚通车的第三天,隔壁村的两个小年轻便一头撞出了高速路,成了这条路上第一个被祭杀的灵魂。
得知有人率先祭了杀,老练的老师傅方才开上了这条高速公路。
路修好了,车来车往,小山村失去了往日的平静。村里的农副产品叫上一个车,便能拉到城里去卖钱,更多的人挣到了钱。而那两个冒失鬼,除了留下失独的老年人,他们的妻儿也很快嫁了人。
不到半年的时间,过往的车流也就把冒失鬼遗忘到了九霄云外。鲜有人知道,他们也对这条路是作出过贡献的。
路向来要吃人,但却很少有人记住它残忍的教训。
路修通了,侯春也琢磨上办家庭农场的事情。答应余香的事情,他不能再反悔。
很显然,鲜家嘴和李太沟村那套超前的模式,并不适用。
清水河村能够做的是借势借力,走自己的路。
桃花源周边并不适合再种其他的经济作物,他花费心思修复的生态湿地,是桃花源的金字招牌,他不能砸了这块牌子,另起炉灶。
既然无法种经济作物,那么他便种花。他分管过农业,深知农业除了资金投入,关键还在科技支撑。
清水河周边的二三台土,土地湿润,他与省农科院的专家商量了一下,引进了百合花,在村里搞起了百合花观赏和研发基地。
以花为媒,片片的百合花种下去,桃花源的名声更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