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有了完片担保,面对电影制作过程中出现的不可抗力、不可控风险,担保公司就会直接接手拍摄,想方设法完成影片,又或者按照协议赔偿损失。

当然,更重要的还是为了融资方面的优势。

电影制作首先是一门艺术,其次是商业行为,同时又是工业科技。三种属性不能割裂来考虑。

随着特效等制作技术的发展,电影的内容和表现形式越来越丰富,相应制作成本也节节攀升。

20年前,在国内拍一部电影,可能几百万上千万就算大制作了,而现在成本过亿才算勉强踏入门槛,三五亿都不在话下,好莱坞电影就更不用说了。

如此高昂的成本,让电影每一秒影音图像都价值千金。国产电影之所以有那么多煤老板、房地产资金介入,甚至屡屡出现某某某卖房拍电影的情节,就是因为缺少类似完片担保的制度,银行等金融机构对电影的制作、发行和盈利没法准确把握,不愿意接受用电影本身作为贷款的抵押物。

第310章 没有完美无缺的制度

国内没有完片担保有很多原因,比如行业不够规范,幽灵场、偷票房花样百出,银行压根不敢信任制片方。又比如工业体系不够完善,缺乏像好莱坞一样有约束力的行业工会和协会,电影公司都是导演说了算的“作坊式”经营模式。

国内的导演中心制让导演话语权太强,随意性大,完片担保公司无法像好莱坞那样,从剧本、主创、预算明细、工作进程表等多方面进行预审,甚至在拍摄现场监理监管资金使用和进度情况。

在好莱坞,一部电影出现随意拍摄、误期、超支的情况,完片担保公司可以强势介入,直接换导演、接管拍摄,这在国内完全实现不了。既然无法掌控局面,完片担保公司自然干不下去。

当然,客观原因也有,比如大剪刀强制审查就是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万一拍完过不了审,完片担保就成了个笑话……

如此种种,直接导致完片担保无法实行。

而没有完片担保,向金融机构融资就缺乏基础。

一方面是天文数字的制作成本压力,另外一方面又不能以电影本身作为抵押贷款,简直无情……

还有一个最重要的原因,谁也没法保证电影一定能赚钱,不可能次次都咬牙搏身家吧?哪怕是大公司,几个大项目同时一开,资金立马紧张,必须得进行融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