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我们还是干这个吧!”
“话说,要是各个学校的论坛都发完了,那是不是就算完成任务了?”
“谁说的,发完了你不会换个马甲,再多发几篇。而且名牌、重点发完了,还可以发到那些普通大学、高职大专里去。今天发了,明天可以再发,或者用马甲来在帖子下面留言,把它顶上去让更多人看到。实在不行了,哪个门户网站、文青论坛流量大,就去那里发,总之越多越好!”
何谓水军?浩浩荡荡、横无际涯谓之水!水军怎么可能有人嫌多的,图样图森破,王奈杰不会给两人钻空子的机会。
“救命啊!!!”
“灭绝人性!”
这样发了一天帖子,大壮实在是没耐心了,不知道从哪儿找到一个关系好的程序猿(据猜测很大概率是用暴力说服的),给弄来一个专门自动发帖的辅助软件,总算是稍微解放了他们,工作量大大减少,只需要修改网址之类的小数据,然后在旁边盯着就行。
对于这一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行为,王奈杰果断给予了肯定和夸奖,然后看着自己哗哗上涨的粉丝值,心里乐开了花。
……
吃过晚饭,京影表演学院院长李东生像往常一样,回到自己的书房,打开了电脑。
京城大学生电影节已经举办二十年了,影响力也越来越大,虽然比不上国内几个大型的a类电影节,但也早就不局限于京城院校这个小圈子里。投稿的影片里面,主创团队不乏来自各个省市甚至海外地区的,甚至每年都有一些主流院线影片,因为条件和时间合适,也会参加大学生电影节。
对于扩大电影节本身的影响力、知名度,提升含金量,这当然是好事。但大学生电影节的初衷毕竟是扶持学院派的电影人,主流和商业电影的加入,无形之中就压缩了院校影片的生存空间。
为了平衡其中的关系,主办方花费了很多心思,比如增加学生选择奖、细化影片分类等等。
原创短片大赛,也是在这种情况下催生的产物。
作为今年的评委会主席,李东生要关注几乎所有的奖项评选,但是他又不可能把投稿影片全部看一遍。今年各个单元投稿作品加起来只怕有上千部,哪怕他不吃不喝不睡,恐怕也要几个月才能看完,这显然是不现实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