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压力再大你都得顶着,继续调整,因为电影出来效果不好,没人会去骂灯光、道具、摄影师、演员、监制。
大家都只会说,什么烂片!这个导演太垃圾了,下次不找他拍了,下次不看他的戏了。
所以导演只能继续咬着不放,继续调整,最后,终于把这一场戏调整为:
酒吧门口,一群人喝完酒等车。
下雨。
三个穿着高跟鞋的女人抢出租车,一个带伞的男人打伞走。
两个女孩子被朋友开车接走,一个喝醉的男人冒雨离开。
剩下的人继续躲雨。
然后又经过实拍,终于通过,收工,皆大欢喜。
为什么要花费这么多时间调整一场看似简单的戏?
为了画面表现力。
如果没有细致的协调,大家都一窝蜂打伞、坐出租车、坐车、走路离开,镜头呈现出来的画面就会非常凌乱,观众在大荧幕上根本不知道焦点是什么,而且画面长度也会比预计短得多。反之,如果只是机械地大家排队,一个接着一个离开,又会显得非常呆板。
而经过这样调整,首先同一时间观众只需要看一个焦点,很舒服;其次在画面上看起来,也比较自然;再次镜头长度也更加合理;最后为剧情营造了足够的悬念,比如观众会好奇下一个人是谁,会如何离开,注意力更加投入到剧情当中。
所以说,当导演容易,当好一个导演就难了。除了拉投资、画分镜头、制作分镜头剧本、给演员讲戏、给摄影师讲画面等等,最大的难点就是整部影片的表现力控制,或者说艺术创造力。
这也是导演和副导演、执行导演、演员导演等等的关键区别。前者是艺术创造者,后者只是熟练工匠。
同样都是人,李逵和李鬼听起来差不多,实际上却天差地别。同一部电影甚至同一场戏,不同的导演拍出来就是不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