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觉得即使王府是海家的后台,但强龙不压地头蛇。
海家只有一个女子当家,还是弱。
那个疯子事情让其他人都知道,海家不但有钱有势,还会以势压人。
从这之后,那附近的人家,对海家是比较惧怕的,唯一那家有摩擦的人家直接搬走。
等到后来,大家才发现海家人还是比较通情达理的,到了小镇后,也没有什么扰民之事。
后来又开了蒙学,余颖又请来了名师,百味书院的开建,让这个原本不算大的地方,变得更大更繁华起来。
后来这个小镇晋升县城,因为原本的县就比较大,后来小镇的繁华程度超过原本的县城。
朝廷上的人,干脆把过大的县化成两部分。
被派来上任的第一任县令倒是乖觉,他到来后,先来见这位县主。
因为他知道小镇是为什么繁荣起来的?是海家一直是坚持培育良种,让小镇跟着种田的人都挣了一笔钱。
此外还种出来不少外来的植物品种,让大家的饭桌上多了不少新的菜肴和粮食。
让皇帝是极为赞善,特意把小镇升格为县城。
县令当然要来拜码头。
余颖倒是没有在家里见他,而是在地头上。
如果说县令之前以为县主就是一个挂名的,现在就不确定。
后来才知道,县主打算写农书,告诉别人怎么种田?他一直紧跟着。
从中学到了很多东西,后来功劳大头属于县主,但他也是跟着入了皇帝的眼,后来晋升的快。
后来到了皇帝换人做,也没有影响到他的仕途,他晋升为京官。
这一次他听说海澜兄妹进京赶考,倒是有心看一眼。
但想了一下,没有动,他有可能是考官。
这时候是需要避嫌的。
皇帝也听说海澜到来,自然是比较上心。
但他知道科举要求的公平公正,就是他想要偏袒海澜,也要他能成为殿试中的一员才可以。
在知道海家兄妹到了京城后,还去见过靳侯爷后,他对海氏的评价高了几分。
诚然靳侯爷一家对不起海氏。
但海氏的儿女也是靳侯爷的儿女。
要是让两个孩子到了京城,根本就不搭理靳侯爷,这绝对会让人感觉他们的教养有问题。
而他们要是去见过靳侯爷,情况就会有不一样,别人无法挑毛病。
这一点,皇帝是很有体会的。
有些喜欢参人的家伙,就是喜欢鸡蛋里挑骨头。
要是一点点事情,就要一个劲地弹劾,简直太烦的。
这一刻的皇帝有个念头:可惜的是海氏不是男人,不然绝对是一个能干的官员。
不过好在是她的儿子来了,正在科考,要是有才的话,就好好用他,希望他不堕其母的名声。
时间一转眼过去,在经过九天的考试,终于龙门大开,春闱算是结束。
看上去颜色苍白,好像就要倒地的举子们有些摇摇晃晃地出来。
连着三场考试,每一场又是三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