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算是余颖给儿子用。

但对其他孩子来说,就不行,必须减轻学生家的负担。

好在因为余颖教他们种田很成功,让不少人知道读书识字有好处。

有更多的人,慕名来到这个私塾。

私塾出来的不少孩子,纷纷考中秀才。

后来,海家私塾被改名为百味书院。

原本的小镇经过发展,竟然成为一个县城。

百味书院和那些老书院比,刚开始并不怎么太出名。

来上学的人还太年轻,没有好的成绩拿出来。

但书院占地的面积不少。

教授君子六艺,每一项都是实打实的。

虽然不要求每一个学生门门精通,但最起码知道。

令很多读书人最为惊喜的是,书院里的藏书阁里有不少藏书,有很多是孤本抄出来的。

这多亏有唐王在,他四处帮着收罗,让书院的书籍追上老牌书院的藏书量。

因为这个原因,陆续招来不少好老师。

另外,余颖的县主身份也是让学院少了不少麻烦。

大家都无视了这位创始人是女性的问题,好在余颖并不怎么管书院的事情。

她专门聘请了人当书院的山长。

当然要经过余颖的面试。

她不希望这位山长是一心只言圣人言的人。

说句不客气的话,人活在世上,以为只要按圣人言,就可以活得很好,那是做白日梦。

好在找到的那位山长,倒是很有开阔的胸怀。

和余颖的理念比较合拍。

学子们念书时,也要他们锻炼身体。

甚至还有专门的游学。

在这种情况下,培养出来的孩子真的很不错。

一个个根本就不是死读书的书呆子,甚至十年后,书院里陆陆续续出现一些进士。

而当余颖开办书院后,唐王夫妻也是吃惊,想不到她还这样厉害。

后来他们夫妻干脆就离开京城,带着儿女,来看余颖。

唐王饶有兴致地做了一个先生,开了一门艺术鉴赏课。

他感觉这个很适合。

以至于他根本就无意回京城。

每年就在过年那段时间回京,参加一下皇家宴会。

皇帝知道后,让人看看是怎么一回事?才发现唐王当先生,当的是一个爽字。

至于唐王妃则去了女学,教授的是礼仪。

他和唐王妃两个人在课余,还是分别开始写书,一个写怎么辨别古物,一个写各种礼仪。

可以说,两个人是夫唱妇随,活得是那个自在。

唐王之所以逃走,就是因为皇帝的年纪变大之后,各个皇子们的心很急。

作为一个不惦记皇位的咸鱼王爷,自然是不愿意掺和进去。

干脆是包袱款款,带着老婆儿女走人。

皇帝是默许的,这个儿子不在也好,这样子兄弟之间的争斗,就不会牵扯到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