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他,就是胡人便宜好用。他们不仅善弓马,只稍加以汉法甲械武装一下,就是善战之师,而且还不怎么费钱,只要给这些部落能越冬的草场,这些胡兵就是源源不断。
所以,用夷兵就是省中国之力,而平定四方。双赢!
于是,从高祖时用楼烦兵,板楯蛮,到光武用乌桓突骑,汉室用夷兵之事举不胜举。
而现在,杨彪建议用的南匈奴兵就是如此,是汉室的传统雇佣兵了。
但大规模调动北疆兵马南下,有没有问题呢?有!
那就是会造成北疆空虚的情况,尤其是杨彪还建议借鲜卑兵,这不更是让鲜卑内窥中国虚实了吗?
但这在杨彪眼里只是肌肤之坏。
他在策书中有这么一句话:
“中国与边境,犹支体与腹心也。夫肌肤寒于外,腹心疾于内。肌肤寒只是小疾,腹心痛则是大患。所以,攘外必先安内。”
在杨彪看来,鲜卑问题先放放,他们在檀石槐死后,再次分裂,已经不足为虑。反而是东面的叛贼却是要命的。
然后,杨彪就讲了他的第三策,固城砦。
其中杨彪特意指出整个关陇防线,要点只有两处。一个就是函谷关、一个就蒲津。
杨彪说只要补给足够,他有信心在函谷关将关东军挡住。但他担心河东这一面,河东太守董卓其心难测。
用杨彪的话来说,此人粗勐少文,麾下又多是羌胡兵,不能以常人度之。但董卓所处的位置又特别重要。
可以这么说,于如今的东西之争中,董卓是左投则左胜,右投则右胜,甚至杨彪还说这人是骑垣两顾,有不能言的心思在。
这种情况下,就不能将蒲津的安危放在董卓身上,甚至还要考虑到此人一旦变节,蒲津防线也要能守住。
所以,杨彪建议重点在蒲津一带设置设置城垒,夹河据守。这样,河西的兵力和粮秣就能源源不断的顺利送到蒲津,将叛军抵御在河东。
如此一来,要调度如此人力物力,只一个蒲津守就不够了,非得在左冯翊设立一镇行台,给与方面之人。
这样,东面有他杨彪,北面有左冯翊行台,那整个防线必然固若金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