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2页

常见的形式是这样的。

北京一户富商家里失窃了,现在已有a、b、c、d四名嫌疑犯被拘捕。警丨方通过对四人的审讯,获取的口供如下:

a:是c干的。

b:是d干的。

c:如果是我干的,那么d一定是主犯。

d:不是我干的。

四个人的供词中只有一个人的是假的。

那么,是谁对警察说了谎,又是谁盗窃了富商的家?

这种题其实说难不难,说简单不简单,思路就是一个,确定条件。

就拿这道题来举例吧。

说假话的是d,作案的是c和d。在上面的几份供词中,b和d的供词是互相矛盾的,可见这两份供词中必然有一份是假,而这四个人的供词中只有一份是假的,那么可以得出另外两人说的都是真的,由此可知这个盗窃案是c干的,而c的供词也是真的,那么也可以得出d是主犯,由此可以证明d的供词是假的,作案的是c和d。

这道题就是先通过“只有一个说谎者”的条件来进行逻辑推断,剩下就简单了,只有一个人说谎,那剩下的人说的话必然是真话,再找矛盾处就能解出答案了。

红字写的很清楚,也是“找一个说谎者”。

那么一个人说的是假话,其他人都是真话。

确定了条件后就是下一步,找矛盾。常常会有两个、三个甚至更多人的说法是互相矛盾的,再根据条件来筛选想要的答案就行了。

“等下好了过去找下有没有别的线索,总不会是要让他们自己开口说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