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20页

为了搞得郑重其事,黄瀚要求首先要做的是确定项目的可行性!请存在不同意见的老师们举手。

然所有的参与者都意识到电动自行车这个产品将要取代摩托车、自行车成为普通市民出行的主流,没有人否决。

既然项目没问题,那就秀肌肉,让复旦大学、上海交大的老师们看看咱们三水市的企业不是吃干饭的。

黄瀚跟团队成员耳语几句,大体意思是让他们都拿出看家的本事展示已经研发的成果,莫要让人家小瞧了。

三水市的股份制企业也习惯了不玩虚的,派来的都是实干型人才。

接下来,他们如同献宝似的亮出电机、蓄电池、灯光线路、制动控制等等已经成型的产品。

两所大学的领导、教授们听了原理看了样品后更加信心百倍。

有些教授们已经当了近十年博士生导师,肯定是行家,了解了基本结构,再瞧见了实物,心里顿时有了更好的改进思路。

此时都有点心痒难耐,恨不能立马动手画图优化设计。

等来自三水市的工程师发言完毕,在座的领导和学者们以热烈的掌声予以肯定。

然后黄瀚问为首的华校长和两位系主任,已知研发到了什么程度,能不能估计制造出样车的时间?

在座的都是实打实的精英,没有人嘴上跑火车,他们更加仔细看资料、看已经成熟的零部件样品。

大家商量过后华校长发言,他给了一个相对保守的时间六个月,这里还有前提,研发经费如果不够,要及时增补。

黄瀚当场表态没问题,并且宣布所有的参与研发人员到位后三天内,每人预发三个月工资作为预付的奖金。

并且表态这钱用不着复旦大学和交通大学出,届时会有他派遣的会计拿着现金来研发团队发放奖金。

这年头的科研工作者真的比较清贫,在座的领导当然愿意体恤下属,有外单位愿意发奖金,哪能拒绝?

复旦大学不愿意失去主位,更加积极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