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征收的时候是有补贴的,是得了一笔钱,但是是什么情况导致这种差距呢?
大家都知道不能做吃山空,也想要钱生钱,蛋生蛋,有人便去做生意了,生意当然有做好了的,也有亏了的;
有些自知自己不是做生意的料,gān脆盖了房,租给外来在厂里做工的人住,也算是有一笔收入,家有有富余劳动力的去省外找事做,也能增一份收入;
也有一些人家,土地本来就不多贫困户,所以补贴没有他们的份,他们继续贫困;或是有补贴,但经历了变故,他们现在很贫困。
在村里,有很大一部分村民,他们没有文化,老话“扁担大个一字都不识”,说的就是这一批人。
他们家里,上有老下有小,处处需要照拂,既不能外出打工,也不能进附近的厂工作,没有一技之长,更不懂做什么生意。
除了家庭开销和应急之外,补贴的钱被他们留来给孩子作为学习费用,他们的希望放在子女身上。
希望孩子们能用知识改变命运,不用像他们自己一样口朝huáng土背朝天,只为一口吃的。
不,现在他们现在连面朝huáng土这个资格都没有了。因为没有什么土地可以耕种了,他们得寻求其他的生存之法。
当然,这是一个城市发展的必然趋势,他们寻求一种新的生活方式,也是必然的。
所以他们自己,每天背着一个背篓,穿梭在街头巷尾,哪里需要苦力,哪里需要建设,哪里就有他们的影子。
晴天,在商场门口、天桥附近,找一棵可以遮yīn的树,把背篓放在地上,坐在背篓上,等着生意上门。生意来了,便顶着烈日,按照雇主的要求,把事情办好。
雨天,就会在桥脚,大楼的屋檐下,商场地下通道入口处躲雨,天一放晴,就会到各个有可能需要搬运苦力的地方蹲守生意上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