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演用电影视觉语言呈现的也都是对那个红色年代的意淫,充满毫不掩饰的赞美留恋!
这些与真实的那个年代相比,已经不是某些影评人评价《归来》是截取温情片段,制造烟幕弹,粉饰太平,可以说就是篡改涂抹,进行个人化重塑。
从这一点来说,《归来》在时代背景,呈现时代物品、人物语言等细节上,要真实的多,更没有加入创作者的个人喜好厌恶。
而这种态度才是一部文艺电影,对那段历史,对所有观众该有的最大尊重。
可正因为如此,《归来》整部电影显得沉闷、严肃、冰冷,观赏性不足,无法吸引到更多年轻人进入影院观影,所以票房成绩也远不如《芳华》。
而《芳华》在数次调档,不断炒作,首日冲票房,后续占住排片后,最终凭着病毒式的口碑营销,取得了超十亿的票房。
倒是电影结尾,男女主角一个残,一个病,天造地设,相依为命,再结合其他文工团成员,要么当上大老板,要么嫁给富商,要么出国生活,都成为了掌握时代绝大多数话语权的代表形象,算是有了一些黑暗幽默和讽刺的意味。
但是电影后端仓促的处理,没有任何着墨叙述,有多少年轻人会注意到,会想明白男女主悲惨处境的原因?
有人说《芳华》是小钢炮唯一让人感到遗憾的电影,就差那么一点,他或许就能从大导成为大师。
周夏对此不置可否。
《芳华》的成功,离不开电影中那些后来成为掌权者的鼓吹,《芳华》记录的是他们青春的最美好,而《归来》揭露的是他们年少最不爱回忆的往事。
一正一反,心里的天平就会倾斜。
两部影片都不完美,都有许多遗憾,敢于、愿意拍那个时代,确实是种勇气和担当。
但相比之下,老谋子冷静旁观,小钢炮主观呈现,大师和大导之分就体现了出来。
至少老谋子心存敬畏,没有对历史随意涂抹修改,而小钢炮已经当自己无敌,无所敬畏,真的开始娱乐大众了。
有人说,他的《夜宴》是在致敬《英雄》、《潘金莲》是在致敬《秋菊》、《芳华》则是致敬《归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