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幼宁一看顾宝笙就来气,即便芙蓉不住的提醒她,一会儿还要给顾宝笙倒茶赔礼,有的是功夫收拾顾宝笙。
想到哥哥对顾宝笙的关注,徐幼宁忍不住的,还是冷哼一声道:“妹妹从小在庵堂里长大,书都没有读过几本,字也不识几个。
怎么知道这些学子的艰辛?怎么知道这科举的艰难?
若是真的像妹妹说的那样不敢苟同,难不成妹妹的意思,便是说这科举简单如同儿戏,谁都能考中了吗?”
姑嫂关系,婆媳关系一向是难题。
徐幼宁上头没有婆婆压着,又十分瞧不上这个乡野长大的少女,一朝走了狗屎运能做广平王府的儿媳,自然言语上,便满是挑拨了。
反正,今天楚洵没来,等到时候楚洵知道这事儿的时候,顾宝笙脸都丢尽了,也不会管她了!
徐幼宁刚要得意一笑,便见顾宝笙不疾不徐的坐在对面,也微微一笑。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这些人并非都如同方仲永一般,从小天资聪颖,写诗一气呵成。反倒是经了不少上天磨炼才大器晚成。
《三字经》也曾提苏洵,‘苏老泉,二十七,始发愤,读书籍’。
高祖刘邦,近知天命之年方为义军领袖,太公姜尚,更是年已古稀方遇文王,入朝拜相。
若真如顾大夫人所言,所有考不中没出息的人,都不该发愤图强,而该认命的下乡种地
那么天底下,不知有失了多少风流人物,帝王将相了。
顾大夫人,你以为呢?”
徐幼宁登时便气得张了张嘴,却一句话都说不出来。
她要是反驳,便是说高祖刘邦就该去种地,不该揭竿起义,这等大逆不道的话,她怎么说?
底下一群贵女本是想看顾宝笙笑话的,倒是没想到看了徐幼宁的笑话,一时间,笑容便都有些讪讪的,闭口不言。
周慧如倒是十分感激的朝顾宝笙一笑。
只是,顾宝笙并没有什么喜色,并不因为说倒了徐幼宁得意,也没有因为周慧如感激便高兴。
好像对上什么人,什么事,她都是这样微微淡笑,不波不澜的样子。
周慧如略有些失望的收回了眼神。
但这淡然的笑容落在徐幼宁眼里,便是刺眼至极,活像是顾宝笙在挑衅她一般。
她心里顿时怒气丛生,还是芙蓉拉了拉她的袖子,徐幼宁方冷静了一下。
见底下人已经将茶水端来,徐幼宁的怒气这才消散些许,主动道歉道:“是我这个做嫂嫂的不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