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臣发现,因为这一百年来英荷两国的战争,加上路易国王的强势圆滑,导致了法国在欧洲的做大。然后又因为路易国王对周边国家的扩张战争,让这些年备受法国欺=凌的其他欧洲各国组成了反法联盟。”
“英国的议会人士为了维护其家族的商业利益和土地利益,打算和荷兰、普鲁士等国联盟不说,甚至还偷偷的邀请詹姆斯二世的女婿,赞成立宪制度的荷兰威廉亲王做英国国王。闹哄哄的一场,最后都是这一伙人,几家人之间的事儿。近亲结亲,其好处或者坏处,真是不好以一言评定。”
反应过来的康熙皇帝思索片刻后,虽然心有遗憾,却也不得不认同儿子的说法。就算没有隔着大海,单论欧洲各国的这千年来形成的文化□□面,看似松散却又团结无比的行事,外人已经很难插手进去。大清国的扩张,还是要从北边和南边开始。
对于儿子提到的欧洲各国皇室十来代人不停联姻的“一家亲”情况,他也是感叹的很。父母辈重复近亲结亲,带给后人的,不光是身体上的虚弱夭折或者疾病缠身且,精神上的不正常才是大问题。
“重复的近亲结亲的危害,他们应该已经察觉,只是骑虎难下罢了。血缘的纽带对于四分五裂的欧洲各国来说,就是一个隐形的合作契约;是能让各国民众从上到下皆可接受的,唯一有效的继承方式和辨识方式,他们无法舍弃。”
太子殿下点头,确实是如此,欧洲人的血统论,血统崇拜等等思想,已经是融进他们的骨血里面。开放又封闭的思想,让他们抱团取暖又让他们互相防备制衡。康熙皇帝喝了一口碧螺春后,继续追问,“还有什么想法?”
他就不相信,有能力有权利,有枪有炮有人有钱,儿子就没有一点点想要称霸世界,做个世界霸主的梦想?
对于做一个“龙傲天”完全没有兴趣的太子殿下,虽然有点纳闷皇阿玛莫名奇怪的表情,还是诚实的回答他的问题,“还有就是,儿臣对《诗经》中的那句,“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有了新的理解。”
“周公制礼作乐,从此让华夏人有了统一的便于识别的行为范式;秦始皇文轨一统,界定一套统一的标准规范着人们的认知和归属感。华夏人因此得以脱离血缘的契约范畴,在各种规矩下各行其事各安其分;华夷之分、中外之别不在看血统而是看礼仪文化。”
“儿臣由欧洲各国的看似“一家亲”,实则是四分五裂的各自为政的事实想到这一点,突然觉得,周公和始皇帝,对于华夏大地统一不可分割的过去、现在、未来,有着大功德。”
康熙皇帝目瞪口呆,难道儿子不是没有野心,而是野心大的没边儿?
太子殿下目带疑惑的看了自家皇阿玛一眼,一边喝他的奶=子茶,一边在心里继续琢磨着欧洲的现状,以及未来拿破仑和希特勒企图实现欧洲大一统的愿望。
从信封神灵到信奉某一个人的极端进化,让欧洲人雄起,也让他们在后来付出了极大的代价。华夏人虽然是一开始就远离了个人崇拜的虚无光环,并且从中获得了诸多好处,却有一个致命的缺点,“内王外圣”和“内圣外王”的无法平衡。
就好像发现人类进化论的达尔文先生,虽然是用他自己的婚姻证明了人类和动物的繁衍方式的不同之处,却也给后人留下了深刻的怀疑,因为达尔文的父母就是近亲结亲。
所以世间的道理、真理,都没有绝对。可是不管怎么说,这套“修齐治平、内王外圣”的道德至上理论,总是让华夏人有了坚强的心智,得到了几千年的精神富足,这就是大功德。
第三天太阳休息,天气雾沉沉的,还下了一阵小雨。按照礼仪接见了英国来使以后,因为太子殿下的个人兴趣,他同意了英国使者之一,也就是当前的辉格党领袖之一,英格兰姆先生的约谈请求。
这个世界,因为康熙皇帝的插手,英格兰和苏格兰没有合并,英格兰也没有和原本历史上一样发生“光荣革命”。詹姆士二世还是皇帝,虽然他的权利已经被议会限制;这个时期的辉格党虽然已经开始控制议会,却没有和原来历史上的那样顺利的掌权英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