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9页

历史记载中的南书房,设于康熙十六年,光绪二十四年撤销,虽然雍正朝规定南书房官员不得再参与军机要务,地位有所下降。但是它还是清代皇帝文学侍从值班的地方。

有清一代,天下士人学子都视南书房为大清国最清贵清要的地方,以能进南书房入值为荣耀。

它是康熙皇帝为了加强皇权集中,削弱议政王大臣会议的权力,巩固满清统治而设置的宫廷御用机构;也是他一生勤学不辍,读书学习的地方;更是以他为首的清王朝笼络汉族士人的“木天储才之要地。”

虽然一开始,康熙皇帝设立南书房的理由只是,他身边没有可以随时同他研讨经史,切磋书法的人,“朕不时观书写字,近侍内并无博学善书者,以致讲论不能应对。今欲于翰林内选择二员,常侍左右,讲究文义。”

南书房的设立是康熙皇帝的一个创造,这是应他本人的军事之需、行政之需、学问之需和情趣之需,专门开设的一个非常独特的内延机构。

说军事之需和行政之需,是因为当时正进行,关系满清生死存亡的平定三藩之乱的战争,各种军报紧急而繁多,指令下达必须迅速及时;三藩平定后康熙皇帝还是每天日理万机的忙碌不堪,处理日常大小政务,开展实施宝贝儿子一个又一个的新想法,开展和沙俄的战事等等。

勤政且专-制的康熙皇帝身边,需要有一个可以贴近咨询的军政顾问和机要秘书班底,陪着他一起随时随地处理国家事务,政寝学合一地方和机构。

说学问之需和情趣之需,是因为康熙皇帝对他酷爱的读书学习,经史子集,天文地理,算学音律,地方民情,随时需要身边有信重的师友,和他请教和探讨;而对于他喜欢的书法、绘画、诗词、文玩等等,也需要有人和他同趣相通,同好相逑。

说它是内延机构,是因为它是康熙皇帝将外朝内阁的某些职能移归内廷,实施高度集权的重要步骤。

当年康熙帝亲政以后,朝廷的权力一是受议政王大臣会议的限制,国家大事都需要经过议政王大臣会议商议,而这些满洲王公贵族地位较高,还都与皇家有着各种血缘关系,他们的意见和皇帝的意见不一致的时候,皇帝也不得不收回成命。

二是内阁在名义上仍是国家最高政务机构,控制着外朝的权力。

虽然年少但是强势万分,雄才大略的康熙皇帝当然不能接受这些左右掣肘。

为了把国家大权严密地控制在自己手中,他就做出了以南书房为核心,逐步形成新的权力中心的计划。平定三藩的战事结束后,南书房不光没有因战争结束而结束,反而是顺势真正的确立了名分,名正言顺的坚持下来,慢慢的制度化,规范化。

“择词臣才品兼优者”;“而不论门第高下,资历深浅”;“唯视学问高低,而不尽为官职”。在被康熙皇帝亲自考察,被多人再三再四的咨询查访,没有发现任何的异状后,方得以如内当值,随侍康熙皇帝左右,称“南书房行走”。

南书房行走,地位特殊,又被人戏称为“内廷”官员,主要都是从御前大臣,军机大臣,南书房翰林,上书房师傅,内务府总管这五个地方精心挑选出来的汉官和汉家士子文人。

当然,前提这些人都是品德高尚,学艺专长,任事专职,又得到康熙皇帝亲近信重,“非崇班贵檩、上所亲信者不得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