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2页

“太子殿下,草民大致了解你的想法。你放心,关乎江山社稷的百年大计之事,家师会慎重考虑的。”

“草民有些好奇,此次大清律的稿件,太子殿下是怎么想到那些条条列列的?可是有哪位法家大贤参与其中吗?”

就他目前亲眼看到的几个条列,他的老师都没有研究的这么明白透彻。想想老师的岁数和多年来对于律法的钻研,大家伙儿实在是难以相信,这是出自刚刚满七周岁的太子殿下之口。

“万先生,没有法家大贤。皇阿玛说孤是小儿无知,因而无畏。”

“起因只是孤要办一个休闲读物,特别是要让女子和孩童都喜欢订阅的民间报纸,《藤萝日报》。当时皇阿玛不同意,担心遭到士族保守派的反对,计划着徐徐图之。”

“当时又因为在实施给汉家女子放脚命令的时候,处处受阻。皇阿玛感慨做事困难,告诉孤,他命令官员们修订《大清律》都好些年了,还没有丝毫进展。”

“所以孤才想到自己动手,帮皇阿玛分忧。为了赶速度,就在翰林院找了几个写字速度特别快的官员帮忙。”

四位先生互看一眼,心里是同样的复杂心酸。

难道就是因为面前这位“学皇上本着脸装大人”的小娃娃,无知无畏,打小受宠,没见过什么世间苦难,人心险恶,所以没有大人的权利欲望,也没有大人世界的等级界定,只是以一颗至纯之真的童心,就对天下万民抱有同等的仁厚善良,进而要“分权,法治,富裕天下”?

万斯年先生心里对自家老师是满满的同情。

文平之师兄弟三人心里也是对自家老师满满的同情。

辛辛苦苦的到处寻求国家长治久安之道,一辈子苦读不缀,反复研究,古今论证,结果还不如一个小娃娃的“无知之言”?

面对丝毫不觉得自己又多聪明灵慧的小太子,几人中最为自负的王启之也忍不住叹息,“太子殿下,吾等苦读多年,却大大的不如你的“小儿之言”。惭愧惭愧,实在是惭愧。”

小太子摇摇头,“几位先生切勿妄自菲薄,孤是看了三位大家的著作,站在先人长辈们的肩膀上才会有这些想法儿。”

“孤经常和皇阿玛说,孤只是在历代伟人圣贤的学说上,做了一个粗略的总结而已。实在不值得一提。”

“孤的玩具处,才是孤真正做的一件事儿。不过它也是在黄履庄和很多匠人大师们的帮助下才建设起来的,皇阿玛还不让孤亲自动手制作一个零件儿。当然孤也不确实不会炼铁生火这些。”

感受到几位先生的心情恢复了一些,没有刚刚那一瞬间的低沉了,小太子就拿出他昨天晚上做的课表,递了过去。“这是有关几个学院的汉文化课单。几位先生看看,可有什么异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