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空机械臂本质就是一种工业类机器人的全面升级版,毕竟工业机器人说白了也就是一条机械臂,只不过工业机器人叫起来更加高大上和富有科技感,实际上从基础上来说区别并不大。
可问题是,当时的国内工业机器人产业连萌芽都算不上,到是有几个相关方面的初创公司,但至多也就是搞个diy,或是帮助进口国外品牌的企业做些控制软件的破解业务,总体上徘徊在似暗非暗的灰色地带苟且偷生。
之所以会有这样的情况,主要还是国内缺乏工业机器人的市场环境。
不说别的,但就中国腾飞一家工业机器人的保有量,就占到国内全部工业机器人的8725。
也就是说,刨去中国腾飞的近万台工业机器人,全国加起来还不足3000台。
之所以会如此至少,原因无他,人力过于便宜而已。
按照当时的人工成本,一台进口的工业机器人足可以雇佣三个班组的工人,都是些枯燥的重复劳动,三个班组724小时下来非但不比工业机器人差,反而产量更高。
最关键的是,工业机器人买回来你得给他电,你得给他油,你得给他维修保养;而工人呢?除了微薄的工资和一日三餐外,啥都不用管,只要不死在自己厂子里,对工厂来说完全没有额外的负担。
如此情况下,买那些祖宗一样的工业机器人干嘛?脑袋坏掉的才这么干呢。
所以大量装备工业机器人的中国腾飞便成为国内绝大多数制造业相关单位眼里的另类,因为很明显中国腾飞的一把手庄建业就属于脑袋坏掉的那个,国内三条腿的蛤蟆难找,两天腿的人还不有得是?
干嘛放着好好的人不用,上那些成本高,维护更高的设备?这么浪费,脑袋不是瓦特还是什么?
说实话,庄建业也不想这么干,但凡能用低廉的人力谁搞这么复杂,可问题是航空、航天制造不同于其他工业门类,对从业人员的要求很高。
而国内一年毕业的相关的专业人才和技术工人就那么多,且多半都是定向分配,落到中国腾飞手里没剩下几个。
高端人才可以用高薪挖来,大量的普通技术工人怎么办?总不能全都高薪挖吧。
当然,这几年庄建业一直在倡导大学扩招,发展技工类教育,以便从根本上解决人才短缺这个问题,可是所谓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虽然国家近些年对人才的培养力度很大,可终究还要等上一段时间才能看出效果。
在这漫长的等待期中,中国腾飞难道就不生产了?十号工程、二十号工程难道就要躺尸等着人才和技术工人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