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一款zt-nb-6c型固体运载火箭快速发射系统采用的是航空发射体制,即利用一架改装过的轰-6轰炸机,搭载zt-nb-6c型固体运载火箭快飞到一万一千米的高空,然后释放zt-nb-6c型固体运载火箭,使其承载卫星进入预定轨道。
相较于固定发射体制,航空发射体制对窗口期、场地和天气状况的要求小,理论上只要机场合适,随时都可以搭载运载火箭进行发射,这对突发状况下快速补充卫星具有相当高的现实意义。
只不过由于轰-6的机体结构和本身载荷的限制,zt-nb-6c型固体运载火箭的有效载荷并不高,只有600公斤左右。
基于此,中国腾飞对开发的海洋环境监测卫星的总质量控制在580公斤,可当时国内高精度铷原子钟的质量超过150公斤,备份的氢原子钟更是达到230公斤。
两者加在一起就达到海洋环境监测卫星总质量的65,超重是必然的。
当然了,如果这两款原子钟在保证精度的同时,还能保证使用寿命庄建业也认了,毕竟自家的zt-nb-6和zt-nb-6c就不是为了发射大型航天器而存在的,毕竟在紧急状况下,也没那个时间去生产耗时耗力的大型航天器,效率高的小型航天器才是王道。
日常的话,能用自然是好,用不上也无所谓。
可问题是厂家告诉庄建业,两款原子钟的使用寿命撑死也就两年,这就让庄建业郁闷了,费那么大劲送上去也撑不过两年,还不如按照自己的想法赌上一把,成功自然皆大欢喜,不成最起码也能检验一下自家快速发射系统的可靠性不是。
于是庄建业便使用了原本的580公斤方案,使用了加在一起不到100公斤的铷原子钟和氢原子钟,结果不出所料,一年不到就彻底报废。
只是与其他人传言的中国腾飞可能因此在航天领域一蹶不振不同,中国腾飞的航天业务部门虽然在海洋环境监测卫星上失败了,但也因此获得一系列宝贵的数据,特别是两款原子钟运行时的特征和故障后的表现,结合中国腾飞与研制单位对相关产品拆解与研究,很快就找到了根本原因。
就一句话,制造工艺太落后,导致加工精度不够,造成两款原子钟无法能满足设计要求。
这也是没办法的事儿,毕竟目前国内的技术水平有限,即便是赚钱的行业,也都是把目光放在房地产和业务的扩张上,对技术上的追求并不突出,更没那个动力。
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这么多年了,全球化日益加深的当下,自然是要做优化配置,技术缺了找能造的地方买就是了,总比自己大笔投入耗时耗力要强得多不说,效率也要高出很多。
可问题是有些东西可以买,有些东西人家牙根儿就不卖你。
就比如说原子钟相关加工设备,目前只有美国和瑞士的厂家能够生产,人家也不说不卖给你,只是一再表示他们订单太多,你想要只能等三年之后。
你说可以加钱,希望工人能加个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