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48页

这还是国内效益不错的腾飞集团都扛不住补贴的取消,就更不用说其他厂里,下场并不比印尼国家航空工业集团强到哪里去。

届时国内的航空工业只能用名存实亡来形容,下场并不会比日本相关产业好到哪里去。

所以在这点上,国内同样是咬定不放,如此双方就僵持起来了。

若是其他国家,可能这事儿还得僵持很长时间,但日本这个民族跟其他国家不同,总喜欢台面一套,台下又一套。

再加上经济停滞,日本急需开辟新产业以便给经济提供新引擎,于是从九十年代中期便以三菱为核心,联合住友、石岛播磨、三井等大型工业财团,准备上马rj支线客机项目,期望通过打造一款90座的窄体支线客机,令日本在半导体之外,开辟出一条航空产业链。

偏偏日本国内市场狭小,无法满足rj支线客机项目的与其前景,只能投向海外市场才能获得超额回报。

中国作为经济潜力极大的发展中国家,自然成为日本航空工业界梦寐以求的海外市场,于是日本便私下提出,只要国内能够开放rj支线客机的市场,他们便会在补贴的问题上让步。

国内这边一听,这要是不答应那不成傻子了?

第一千二百四十四章 技术转让费:28亿美元

不但要答应,最好能参与进去,毕竟国内的航空工业要是能够与日本这样具备超强工业能力的国家合作,联合打造一款符合亚洲市场需求的现代化客机,那对国内来说绝不是件坏事。

最起码能够促进国内部分航空制造厂转型升级的同时,吸纳更多的就业岗位。

一个郎有意,一个妾有情,于是日本航空产业的提议很快就化成了干柴烈火,变成了你侬我侬。

不过合作归合作,作为世界为数不多的发达国家和工业强国,日本的眼光还是非常高的,在国内考察了一大圈儿,真正能够进入到日本航空产业界法眼的企业可谓寥寥无几。

腾飞集团便是其中之一。

当然,进入归进入,起初日本航空产业界并没有把腾飞集团当盘菜,毕竟以当时日本的整体工业水平,俯视国内还是很正常的,直到他们发现腾飞集团在航空发动机的某些关键加工技术方面拥有者不俗的实力之后,这才改变了对腾飞集团的态度。

开始应用日本战后的传统艺能,想方设法的套取腾飞集团在航发领域的关键加工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