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20页

正所谓知耻而后勇,于是国内在1994年上马了自己的卫星导航系统。

然而这类布置在近地轨道空间的基础设施可不是过家家,上嘴唇一碰下嘴唇,立个fg就能把事儿办成了。

那是需要科研、资金、甚至是国力来支撑的综合性产业。

不说其他的,就是普通的架桥铺路还得出图纸,上设备,投走进,进人员,然后才能开工上马,更何况还是瞄准星辰大海的卫星导航系统。

所以项目一上马便遇到前所未有的挑战。

首先便是资金问题,根据有关部门计算,如果要建成类似美国gs这类高水平全球卫星导航系统,保守估计需要1000到1500亿人民币。

这还是直接投资,要是算上零零碎碎的间接投资,总规模可能要超过2400亿人民币。

九十年代中期的2400亿,哪怕时间跨度达20年,那每年的投入也要达到120亿之多。

问题是这长的时间跨度,这么大的投资规模,能够给国内带来多大的经济效率,能拉动多少gd,能促进多少产业的发展,全都是未知数。

因为整个项目需要至少十年的时间才能看到初步的效果,以至于很多决策审批的领导去职退休,甚至黯然长逝都未必能够看到效果如何。

如果成效好的话,自然皆大欢喜;要是效果奇差,谁来背这个责任?

不确定性如此之大,令不少领导都望而却步,宁可多审批一些近期见成效的项目,也不敢豪赌十年、二十年之后的身后事。

其次便是技术方面的问题,国内在卫星导航方面可以说是毫无经验,也就谈不上所谓的技术储备,从零开始自然是困难重重,其他不论,单说导航卫星上的核心设备原子钟,数遍国内各单位,就没一个人见过这东西长什么样的,自然就谈不上制造,更谈不上精度。

而原子钟只是全球卫星导航系统中一个核心部件,至于卫星的使用寿命,内部设备的整合等等问题,都是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无法逾越的难题。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那便是国内不具备在全球设置卫星授时地面站的客观条件。

别说是国内了,就是俄国和欧洲同样不具备,唯一能够在全球布置地面站,且毫无顾忌的只有当今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美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