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17页

问题是苏-30kk不是九十年代初的苏-27,那个时候苏联刚刚解体,一番折腾后从苏联尸体里爬出来的俄罗斯并没有破茧成蝶,反而变成了软趴趴的小毛虫,急需各种养料滋补身体。

所以对任何换取美元的东西全都是大开绿灯,于是国内在引进苏-27时拿到了不少优惠,什么引进生产线,国内组装,直至全面国产化,只要给老毛子钱,一切都不是问题。

可到了苏-30kk就不一样,俄国人经过几年的反复横跳,脑袋也被残酷的市场经济抽打到开光,居然开始谈什么知识产权,专利转让,生产在我这些前卫概念。

甚至可以在单价上给你优惠,也不给你技术和生产线。

再加上俄国人自解体之后努力跪舔欧美,积极融入欧美主导的西方主流体系;与此同时,俄国人在经济上的反复横跳依旧持续,导致自身信用实在不敢恭维,一旦发起疯连主权债务都不还了,直接平躺等死,导致国际炒家发动机亚洲金融风暴不得不因此草草结束,亏得那叫一个凄惨。

如此一个温柔起来就跟漂亮的俄国少妇,能把最硬的镍基合金钢盘成绕指柔;翻脸就跟霹雳娇娃一样,剪刀脚能扭断你脖子的俄国,你敢保证自己损失的时候他能全力提供苏-30kk?

除非脑袋抽抽了,否则真要这么指望,那东南沿海的军事斗争极有可能陷入不可逆的被动。

毕竟国内不是新德里那种靠买撑起“强大”门面,近代的历史早就明确的告诉世人一个颠覆不破的道理,那就是实力不是买来的,而是自己做出了。

苏-30kk可以有,但不能在这一颗歪脖树上吊死,还要有自己的东西才行,最起码在关键时刻能顶得上,靠得住。

基于以上种种原因,在大事件后fbc-1战斗轰炸机被提到一个全新的高度。

毕竟作为国内唯一的一款战斗轰炸机,从各方面来讲,fbc-1战斗轰炸机都应该是承担部队航空兵对地中坚力量的不二之选。

可惜的是,当时的fbc-1战斗轰炸机状态并不好,发动机故障率高,国产化频频跳票,只靠着当年引进的储备货面前支撑,导致产量上限受到极大限制。

不仅如此,整机的机载电子设备比较落后,针对海上这种杂波较低的作战区域勉强堪用,到了地面这种杂波复杂的区域便不太灵光了,若是遇到复杂电子干扰的话,就更不用说了,完全成了聋子和瞎子。

而这也是为什么fbc-1战斗轰炸机当初只装备了海军航空兵,充当反舰导弹载机,而空军宁肯选择昂贵的苏-30kk,也不用国产的fbc-1战斗轰炸机重要原因。

实在是fbc-1战斗轰炸机的核心硬件上不去,空军就算拿过来心里也没底。

然而这一切随着大事件彻底改观,为了打造洗地的核心,fbc-1战斗轰炸机被放到的中坚位置,一系列的改进也随之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