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38页

众所周知,埋藏在海底的石油或天然气,由于地址构造原因,不可能像中东沙漠地区那般,形成一个巨大的地址空腔,然后在空腔内部蓄满了石油和天然气,只要直上直下的插根抽油管子就能把石油给开采出来。

通常的情况都属于气泡似的多空腔不均匀分布。

这就导致海上石油的开采难度大不说,成本也高得吓人。

为了维持成本,实现石油利润,过去的很长一段时间,海上石油开采都是找那些空腔储量比较大的地方下井,等这处空腔开采结束,海上石油钻井平台便会依靠自身动力,机动到下一处储量大的空腔继续开采。

至于其他的小空腔,就只能无奈的放弃。

然而往往这些小空腔内富含的石油或天然气储量加在一起远远大于那几个大空腔的储量,就这么白白丢掉实属可惜。

于是从八十年代开始,美国便根据墨西哥湾海上石油开采的实际情况,研制了一种能够在地下灵活转向的旋转导向钻井系统,使原本直上直下的竖直钻井,成为可以被人随意控制的灵巧转头,在地下一边利用先进的探测设备勘探石油或天然气,一边利用自带的抽取系统将石油或天然气开采出来。

于是乎,这种旋转导向钻井系统在地下就如同游戏中的贪吃蛇,追着埋藏在地下的石油或天然气的空腔跑,吃掉一个就去下一个,直到把周围数千米范围内的空腔全部吸干,在移动海上石油钻井平台去吸下一个区域。

如此一来,海上石油或天然气的开采不但提高了效率,更重要是能够快速提高石油或天然气的产量,从而维持住现有的成本水平,间接提高整个的利润空间。

可谓是一举多得。

正因为如此,从1994年美国将第一套旋转导向钻井系统应用于商业开采后,立刻便在国际石油市场上引起了轰动。

靠着北海石油发家致富的挪威迅速跟进,从美国引进了数套旋转导向钻井系统,用于两座已经被断定属于过度开采的两个海上油田,很快便利用这种全新的开采技术将两个老油田的产量提升到最巅峰时刻,为挪威创造十分可观的能源财富。

周围的英国、丹麦、荷兰一看,各个都得了红眼病,都希望能从美国引进这套系统,用于提高老油田产量,多赚点的能源方面的收入。

美国人这么一看,好家伙,这东西是个不错的摇钱树,于是干脆将旋转导向钻井系统作为敏感技术禁止出口,然后将手上的旋转导向钻井系统当做待价而沽的奇货,用只租不卖的形势或是单纯的索取高额的租金和劳务费;或是与相关的油田进行产量分成。

总而言之,美国人把奇货可居玩到了极致。

对中海油同样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