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9作为公务机,竟然还沿用老式的机械陀螺仪为核心的惯性导航,万一出了故障怎么办?你让购买这种飞机的富豪情何以堪?
当时的腾飞集团被怼的一句话都说不出来,事实就是如此,你没有激光陀螺仪,又不舍得花钱买,在欧美主流航空业普遍应用的条件下,你没用,欧美超高要求的航空安全审核标准必然是一卡一个准。
这就好比汽车的国六标准已经出台,某些人头铁还搞国四标准的车,车辆管理部门怎么可能让你上路?
航空业的道理也是一样。
要不怎么说发达国家面对发展中国家无论姿势怎么换,人家玩儿的都是降维打击呢。
有时候真的不用刻意的做整什么幺蛾子,拿出几个类似激光陀螺仪的关键技术往哪儿一放,整个地球能达到及格线的连一个巴掌都数得过来。
然后……然后这一巴掌上的发达国家就可以开心的割韭菜了。
这也是为什么二十多年后加拿大的庞巴迪和巴西航空工业公司要将发展良好的支线客机业务低价转让给欧洲空客和美国的波音。
不是这两家支线客机巨头不够优秀,而是两家企业根本不具备航空全产业链,不少关键技术依赖进口,甚至类似激光陀螺仪这样的核心设备只能美国、欧洲二选一。
平时跟在巨头后面吃点儿留下的汤水也就罢了,眼瞅着两家公司的支线客机越做越大,马上就要成为干线客机争夺主流民航客机市场,美国和欧洲立马就在关键技术上卡脖子。
也不禁运和制裁,就是把价格这个技能点狂点到满,各种狮子大开口,一来二去就把你的产品成本推到高不可攀,然后……就可以美美的割一波韭菜了。
正因为如此,现在这个星球上把航空、航天混出个出人头地的模样,可不是把飞机送上天,把卫星打到太空就完事儿了,还要能用,好用,让人用了就放不下。
这样才能让资金和技术动起来,形成良性循环,若是只管投入,不求回报,那就是典型的苏联模式,长久不了。
而腾飞集团想要达到在全球航空、航天领域形成良性的大循环,现阶段要做的就是一点,那就是补齐自己的短板。
导航系统,作为航空、航天最为重要的基础设施,是腾飞集团绕不过去的一道坎儿,人家有激光陀螺仪你没有,人家有星光导航你没有,人家有自主可控的卫星导航你没有,哪怕你的飞机做得再漂亮,飞行性能再出色,到了天上有很大概率成为瞎子、聋子,那也没人敢买的飞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