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3页

最后,也是最最重要的,这类布局的飞机拓展能力不足,充其量只能扛起两具发动机,想增加到四发不是不可以,关键是机翼的结构强度要达到一个很变态的程度,关键是就算这么做了,也不划算,因为飞机的自重无形中增加了,反而降低了飞机性能。

如此就意味着这种飞机的上升空间并不大,想如同常规布局飞机那般增加机身长度,拓展任务弹性十分困难。

以上种种便是美国的yc-14黯然下马,苏联的安-71舰载预警机最后被雅克44取代的重要原因。

相比之下运-15s的路径就要弹性的多,与之类似的是麦道的yc-15,这个型号一般人很陌生,但在这个型号基础上拓展而来的另一个型号就家喻户晓了,那便是改写军用运输机规则的美军c-17“环球霸王3”战略战术运输机。

而运-15s用的便是与c-17同款的短距起降技术!

第七百四十三章 难吗?

当然,在刚刚迈入九十年代的当下谈论c-17还很遥远,加之麦道的yc-15早在八十年代初就已经下马,因此在如今这个世界上,运-15s就成了唯一的已经量产的采用外部吹气翼襟技术的轻型战术运输机。

其最大的特点是,吹气翼襟占整个机翼后缘的75,换句话除了翼尖儿的小部分区域,其他绝大部分机翼后缘都可以做向下的展开动作,直至将发动机尾喷口完全遮住。

以至于人在飞机尾部朝前看时,只会看到犹如大型禽类收敛翅羽护住幼崽一般,护住前方发动机的大角度偏转下垂的襟翼。

如此一来发动机尾喷口产生的气流就会在下垂机翼的作用下犹如导流板一样将气流偏转向下,至于从两块襟翼中间分析溢散的气流同样没有浪费,因为弧线下垂的襟翼正好对溢散气流产生“康达效应”从而引导气流再次向下偏转继续产生向上的升力。

再配合腾飞集团已经研究多年的超临界翼型,完全可以令运-15s发动机启动时,喷出的强力气流转化为十足的升力,从而缩短起飞距离,完成短距起飞的目的。

等到降落时,被放下的吹气翼襟又可成为大好的减阻机构,与机翼上方的减阻板,发动机的反推器以及起落架的刹车系统相互配合,完成运-15s的短距降落。

总而言之,一套吹气翼襟技术,赋予了运-15s无与伦比的短距起降能力。

可这么好的技术,苏联的安东诺夫以及美国的波音怎么不用,反到是弄出了颇为另类的安-72和yc-14?

不是不想用,而是这种技术看似简单,原理也不难,可想要造出来却并不容易。

首先利用喷气式发动机的尾流作为飞机起飞的升力想法的确不错,可要知道喷气式发动机喷出去的尾流温度可不低,寻常的铝合金材料根本就扛不住这样的高温灼烧,三两下就得被发动机给喷报废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