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既便如此,薛卫东还是压抑不住内心的焦灼,没办法,实在是这一次的举动干系有点儿大。
从参加这次演习的外军的军事观察员构成就能看得出来,清一色都是南亚国家,所以这次总部组织雪区战略投送演习的目的便不言自明。
但也正因为如此,这个过程中存在着极大的风险,毕竟在平均海拔4600米的阿里地区进行演习本身对部队就是个极大的考验。
更何况这次调动的还不是雪区当地的驻军而是从内陆省份抽调过来的部队,旨在验证当雪区发生意外,部队是否能在紧急增援、后勤补给、伤员救治以及当地民众生活物资补给等方面做到快速投入,有效展开。
正因为如此,这次演习或许没有实弹演习那种真刀真枪来的精彩,但意义却十分重大,特别是在雪区道路条件差,气候多变的情况下,更让这次演习含义非凡。
若不然又怎么可能吸引新德里等南亚诸国的关注,就算不适应也派出该级别的军事观察员来到现场观摩呢。
第六百五十三章 中国人居然动用了飞机
如果这次演习是部队内部搞的话,出了什么问题,内部消化一下,全当是积累经验了,毕竟雪区高原的投送和补给是世界性难题。
若非如此,当年的边境反击战也不会只打了不到一个月就收手了,究其根本还是在后勤补给上无法支撑长久的作战。
哪怕当时部队只投入了两个军,满打满算不过五万人,且火炮等重力并不充裕,可即便如此,后勤部门却动员了西南诸省总计28万的民工,不计其数的牲畜,人扛肩挑外加畜力驮运三、四个月,才勉强让前线部队打上一次短促的突袭攻坚。
由此可见,当时想要持续作战,整个后勤的压力会有多大,估计光民工的动员量就要超过淮海和平津两大战役的总和。
这对当时刚刚成立不过十来年,尚处在困难发展阶段的新中国来说是很难承受的。
哪怕是几十年后的九十年代初,如此大规模动员,国内同样负担不起。
也正因为如此,历来雪区高原的战略投送或后勤补给类演习都是雷声大雨点小,哪怕是下定决心,最终的成效依旧不尽如人意。
原因很简单,整个内陆省份这么多年与雪区高原的联通的依旧是青藏、新藏、川藏这三条进藏公路,除此之外铁路还在论证,航空方面适合高原起降的机型几乎没有,这样的条件下,就算雄心万丈,也会被复杂的路况给打败。
正所谓蜀道难难于上青天,相较于难于上青天的蜀道,进藏公路那才是真正的爸爸,洪水、滑坡、泥石流、地震、塌陷、雪灾……只有你想不到的,没有进藏公路做不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