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德尔的纳闷儿不是没道理的,“小叉车”直升机整体结构跟美制的s-64,空中吊车很相似,看上去是紧跟世界潮流。
但实际上s-64,空中吊车是美国五、六十年代的产物,到了八十年代已经完全被更先进的“支奴干”直升机所取代,退下来的s-64,空中吊车经过翻新后,投入到世界工程建设市场,这才有了空中吊车的威名。
换句话说,s-64,空中吊车并不是啥先进技术,甚至在某些方面做的很糙,并不符合当下直升机发展的潮流。
如果中国人用的技术都是平平常常的低端货也就罢了,可从实际效果上看,“小叉车”直升机的动力不差,又实现了电传操纵,如此好的条件,居然弄出个不上不下的东西,这让约德尔何止是不解,简直是匪夷所思。
不过这也就是约德尔站在村子里远观,而没有近距离的探查甚至拆开琢磨,不然就不是匪夷所思了,而是根本就看不懂直升机为了什么会是这么个样子。
若说先进,里面的某些部件儿还真没的说,氮化硅轴承,齿轮、轴、轴承一体化组件都有应用。
可要说保守的话,里面源自六七十年代的设计和结构真的是比比皆是。
总而言之“小叉车”直升机就是一个先进技术与保守设计的综合杂糅的一个怪胎。
之所以如此,很简单,“小叉车”直升机并不是一款真正意义上的全新机型,而是老款直6的改进型。
正因为如此,“小叉车”直升机继承了许多直6上的设计与结构,只是将当年直6较为薄弱的涡轮轴发动机,主减速器部件儿以及飞行控制系统进行了颠覆性的改进。
所以“小叉车”直升机与其说是一款新机型,倒不如说是直6直升机的全状态呈现。
因为当年的直6就是因为发动机,主减速器以及飞行控制存在严重缺陷,试飞时事故频发,最终导致下马。
因而过去许多年里,赵教授把全部精力全都扑倒这三个方向上,只可惜迟迟找不到合适的契机将其实现。
直到他去了腾飞集团考察,见识到了氮化硅轴承,电子束焊接机,以及飞行控制研究所的电传飞控,赵教授便知道他的契机来了。
当然,赵教授不是没想过造一款性能更出色的直升机,毕竟腾飞集团的生产制造能力摆在那儿呢,再加上材料与航发,只要赵教授原因,完全可以把指标定得更高。
不过赵教授却没这么做,原因很简单,直升机与其他航空器一样是个系统工程,而不是看你哪方面能力强就能生产制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