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是蒋亮这些人等几天都没问题,可伤员等不起呀。
……
蒋亮因为火势和伤员愁得就差把脑壳子掰开,可在距离火场最近的一处火车站内,美联社记者克拉克,却站在一处高坡,看着在车站内忙碌的救灾队伍跟旁边的马塞洛和默克莱恩等一众被强力部门拦截在此地的外国记者们幸灾乐祸地说道:“这就是一个前现代国家与现代化国家的区别,这要是在美国,政府的高效率会让灾民很快得到安置,伤员得到救治,至于燃烧的大火,更是会第一时间得到控制。
可是你们看看这里,他们都做了些什么?灾民居无定所,伤员的救治简直让人不忍直视,这些事情他们居然不管,反倒是安排人对我们严防死守。”
说着克拉克变得气急败坏:“我们来这里是为了让全世界知道这里发生了什么,以便为他们找到更加合理和有效的帮助,结果他们居然限制我们的自由,天啊,真不知道那些官员的脑袋里究竟装的是什么?都是恶心的狗屎嘛?”
第四百四十一章 方舱医院
话音未落,克拉克拿起挂在脖子上的相机,调好焦距,冲着山坡下,那座繁忙的火车站快速的按了几下快门,随后冲着身后的其他外国记者继续说道:“我会用自己的方式捍卫我的权利,我会让全世界都知道,这里所发生的一切,哦,天啊,看看那个手上的灾民,伤口已经感染了。”
克拉克这边正说着,再次举起照相机,随即在镜头里看看到一位大腿外侧表皮烧伤的伤员,带着几分怜悯的感慨一句,随后再次咔嚓咔嚓的按动快门。
其他的一些国外记者也有样学样,要么是拿起相机拍照,要么是端着采访笔记做着记录,反正他们这些记者都是些看热闹不嫌事大的主儿,更何况如今大兴安岭灾区的确是一团糟,这么好的新闻爆点自然要大书特书一下。
只有马塞洛和默克莱恩十分谨慎的没有任何动作,很快就显得有些格格不入,离他们最近的加拿大魁北克日报记者布雷诺,在写完一段煽动力极强的短句后,发现了马塞洛和默克莱恩的异样,不禁好奇的凑过来问:“嘿,两位先生,你们似乎对这里的新闻并不感兴趣?”
“这个……”
“不,我们只是觉得,新闻的重点不是灾民的境遇,而是救灾过程。”
马塞洛老成持重,犹豫着要不要回答,可年轻的默克莱恩却没那么多想法,直接开口说出了他们的想法,马塞洛闻言也不得不点头,表示自己跟默克莱恩是一样的想法。
布雷诺听罢,愣了一下旋即嗤笑一声:“救灾的过程?哈哈~~”之后指着山下七零八落的简陋帐篷以及只能得到简单包扎的伤员,甚至连基本的饮用水和食品都无法保障的临时安置点,不无嘲讽地说道:“你是说这样的救灾过程吗?依我看,这里能达到这种程度已经是极限了,我敢断言,以现在的医疗条件,用不了多久这里的伤员就会伤口感染,然后爆发瘟疫,到时候会死很多的人,而现在只是开始。”
“你没见过中国人的行动能力和组织能力,我曾经亲眼看过他们在雪区南部地区的就在过程,高效、迅速、一丝不苟,反观新德里却一片糜烂。”默克莱恩摇着头反驳道。
“新德里的糜烂是因为他们整个北部地区全部受灾,而中国只有一、两个县,他们当然可以高效了,可是现在的大兴安岭可是横跨了两个省,怎么样?几天时间过去了,连基本的伤员救治都没办法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