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7页

作为对雪区南部地区补给运输的主力机种。

这些要求要是放在内陆,老运5可以轻轻松松完成,可一旦上了高原,这些指标就不是一般的苛刻了。

要知道同时满足这些条件可不是简单的把发动机马力增大就能解决的,如果这么简单,二战时期的盟军的驼峰航线也就不会被飞行员们称为死亡运输线了。

实在是因为喜马拉雅山脉不但海拔高,内部的扰流也极其复杂,一个不慎就有可能被卷进去。

轻则让飞机的飞行姿态不稳,严重的直接就能把飞机活动部件儿给冻瓷实喽,如果没有高效快速的除冰系统,飞机立马就会跟个冰坨似的一头栽下去。

除此之外,高海拔地区低温缺氧,基本的氧气供给和温度控制该怎么解决也是个难题。

当然还有适应性极强的短距起降能力,雪区腹地还好说,藏南地区地形复杂,且物资匮乏,最多能平整出一条几百米长的砂石平地,这还是在夏天。

冬天的话大雪封山,连这样的平地都难找到,只能在雪原上起降。

这就需要飞机有极强的适应性。

如此高难度的指标,别说是国内难以办到,就是放眼世界都很难找到合适的,不是具备短距起降能力,运载量和实用升限不达标;就是飞行高度能轻松突破一万米,但起降距离至少要一千米左右的中型跑道。

总而言之就没有能够满足空军要求的。

就在空军准备再等两年,看看到九十年代有没有合适的机种执行这项任务时,吴长城和丁来湘等人便把改进型运5的基本资料提交给空军。

几个空军首长一看,这不就是他们这些年想要的东西嘛,载重18吨,最大飞行距离1500公里,实用升限7500米。

最重要的是改进型运5上面开创性的应用了翼面快速除冰、增压舱和空气循环等高原飞行的关键技术。

更妙的是这款飞机完好的继承了老运5短距起降的优异性能,足可以在雪区南部的复杂地形上起降。

当然了,虽然改进型运5在基本性能上让空军首长们很满意,但一些细节指标上还是让他们觉得有些差强人意,首先就是实用升限,7500米不算低,可如果知道同样雪区南部的山脉海拔有不少都是七千米以上的高山,这个实用升限就有些小儿科了,所以最好还是能够做到八千米以上,这样才不至于擦着山尖儿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