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8页

一般情况下型号转厂都是个麻烦事儿,人员、图纸、设备、工装能折腾死人,偏偏又赶上特殊期,说不上弄得一团糟,但也没好到哪里去。

再加上运5又是五十年代末就开始生产的老型号,十几年下来国内的保有量已经很大,洞拐厂把运5的生产理顺之后方才发现,实际需求量并不大,年景好的时候不过三十多架,差的时候只有十几架甚至是几架。

这要分摊到月的话,平均下来三十多天才能出产两架左右。

一个五、六千人的飞机制造厂,这个产量实在是有些可怜,可洞拐厂也没办法,国内的运五飞机保有量摆在那儿呢,都是一个萝卜一个坑,除非退役,才能用新机顶上。

至于出口,洞拐厂倒也积极,可数量却很感人,搞了这么多年也就几十架而已。

这还是看在运5价格便宜才弄到的订单,稍微有点实力的国家,连看都懒得看上一眼,没办法这款仿制苏联安-2运输机的老式飞机性能真的有些过时了。

飞不高、速度慢、舒适性差、载重量还不高,若非皮实耐用,起降要求不高,加之国内迟迟没有替代机种出现,军队和民航两大用户早就把运5送进博物馆了。

产量不高,客户需求度低,结果就是配套供应商的不积极,尤其是发动机,为运5配套生产活塞5发动机的厂子早几年就更新了生产线,开始上马涡轮轴发动机。

所以对活塞5并不怎么上心,若非部委从中协调,人家早就把活塞5这条不挣钱的线给停了。

如此情形下,洞拐厂虽然不愁活塞5的供应,但配套厂交付的时间却特别不靠谱,因此腾飞厂要的两架运5造是造出来了,可作为动力的活塞5却没有按时交付,就只能干等着。

说完来龙去脉,林光华喝了一口茶水,然后把凑到庄建业跟前,充满诱惑的问:“我这么一看,嘿嘿,这可是咱们的好机会,其他的机型我还不敢保证,运5咱们的设计方案绝对是最多的,怎么样老庄?敢不敢试一试?”

第三百六十四章 改装运5

林光华这话还真没说错,腾飞厂手头上除了各种各样的无人机设计稿外,最多的产品设计就是运5和初教6这两款老式飞机了。

之所以如此,原因很简单这个时候也就这两款飞机技术水平低,做起来没负担。

庄建业到是想把歼10,歼轰7,歼8,运8拿过来让那些过来培训飞机设计软件的各大飞机设计所的设计师们好好弄一弄,做个魔改啥的。

问题是这些型号要么是处在研制阶段,严格保密;要么是小批量生产,处在部队的保密范畴,所以别说这些国内这些先进型号了,就是歼6、歼7这样的常用型号,没有部队点头也不能随意拿来当培训的基准型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