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4页

一个军工企业的新生。

为什么死抱着军工企业身份不放,死板的大锅饭真的那么好吃?

随着永宏厂实现盈利,并营收创造历史,一些媒体和专家便将永宏厂当成国营企业转型的样本,部委更是将永宏厂包装成航空系统改革的绝对样板儿。

各种报道,各种赞美,各种分析可谓层出不穷,其中有家媒体更是将永宏厂的事例上升到砸掉铁饭碗,突破国营枷锁,实现逆袭的高度。

在赞扬永宏厂多年探索,积极改革之后,笔锋一转,开始抨击那些死抱着国家计划不放,只知道啃大锅饭的企业,最后更是声泪俱下的痛斥那些企业就是尸位素餐,不思进取的蚂蟥,除了会吸国家的血,什么都不会。

此文章一处,因其大胆的想法,犀利的文笔,着实惹来不少企业的驳斥和攻讦,然而过了不到一周,某权威媒体突然发表一篇评论员文章,内容同样是国企改革,语言虽然没有那么犀利,但部分观点却与那篇文章高度重合,这还不算,里面还把永宏厂拿出来做了样板儿。

这一下不忿的企业全都老实了,很简单,权威媒体代表的是上面的意思。

于是一系列改革便在人们不经意间迅猛涌来,其中最典型的便是承包,即企业经营者与企业主管部门签订协议,用类似大包干的办法,实现企业的自主经营,并承诺在承包期间为主管部门上缴规定的利润。

这种方式一经产生便风靡全国,那些渴望企业自主权的企业领导疯了一般跟主管部门签订承包协议。

由于打破枷锁,实现部分的自主经营,企业的活力得到了释放,企业的效益上升明显,于是一些激进的企业主管部门一看,这是个好路子,自己不用操心那么多,还能有钱拿,何乐而不为?

干脆把一些效益差的,不听话的企业统统塞给有本事的企业去领导。

在这股风潮下,永宏厂也做了类似的改革,由部委背书,永宏厂厂长俞其章为第一责任人,与部委签订为期一年的承包协议。

之后俞其章的权力达到了永宏厂建厂以来的顶峰,厂党委作用几乎可以忽略不计,随后俞其章秉承永宏厂的成功经验,开始继续大刀阔斧的改革,不但托管了周边几个地方性的家电厂,增加产能。

而且还继续推进王伟留下的电视机、录像机等家电产品生产线的引进和投产。

至于以前让永宏厂担忧工业原材料,在他们的名字出现在权威媒体,并成为国内少有的大型国营企业改革样板后,这一切就都不是问题。

再这样的大背景下,重新辉煌的永宏厂想要跻身重点军保名单更像是一个暴发户,想要无耻的给脸上贴金一样,只想着光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