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8页

万云生做主买下水梨庄三成的梨,毕竟也就一百两左右的价格,万云生还是做得了主的,想来就算万彦彧不需要买这么多梨,也都会买下,谁让是青香斋要卖的。

不过万云生还是把自己的主意写了。 。让人送去府城,等自家少爷回来就能看见,就怕送去京城,等信送到,自家少爷已经在回来的路上,那不就错过了。

秋收开始后,邬潜、余大伟、邬心、余中伟就扎根在庄子里了,等全部粮食收割后才回了县城。

即使回了县城,也不停歇,余中伟开始在县城有卖粮食的铺子出入,青香斋刚在临川县开张不久,跟县城的粮食铺子并没有多深的交情,要想人家吃下大米,给换白面、红豆等粮食,当然得经过深刻交谈,才能达成一致。

余中伟擅长交涉,走了三家铺子,在第三家就谈妥当了。余中伟说话中听又不多占人便宜,约定青香斋以后的采买都在这家店中。

余中伟脑子活络。。这种等价粮食交换,如果不给人家甜头,谁会给你面子,给你交换,临川县不是河山镇,县城内的铺子多的是门路进粮食,还真不少那几千斤的。

所以余中伟再找了两家专门卖粮食的铺子没成事后,就找上了杂货铺子。

临川县的杂货铺子什么都卖,粮食、日常农具,油盐酱醋茶

要找就要找大的,小的还真吃不下那么多。

余中伟答应掌柜的,以后青香斋一应油盐酱醋茶糖等调料都在永记杂货铺买,以这个为条件开始谈粮食交换的事,掌柜的听了就答应了。

粮食交换本身这事,自家是不会亏的,答不答应全看交情,但如果有了其他利益上的交易,那这事自然就成了。

余中伟笑着感谢,为了表示青香斋的心意,还赠送了月饼礼盒、各色糕点等吃食,永记杂货铺的掌柜满脸笑意的欢送余中伟出门。

秋收放假的余小伟正忙着教导刚从庄子回来的邬氏兄弟,已经知道这俩兄弟的心意,余小伟也不藏着掖着,教授功课,开拓二人的眼界,听取邬氏兄弟汇报关于庄子的状况,提出独到见解等。

农家的孩子走科举之路,有一大优势,那就是经历,农村的经历。

经历过底层百姓的生活,以后为官能设身处地的为百姓考虑。

余小伟种过地,做过农活,尽管没打理过农庄,但结合自己的学识,基础的全都知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