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64页

独断大明 官笙 688 字 2022-11-10

每天都有人饿死,每天都有民乱,瘟疫,疾病,干涸等等,还有就是各地官吏的良莠不齐,心思莫测,为非作歹,阳奉阴违等等的各种问题交错在一起,复杂的无从言说。

李邦华看到了这些情况,是以顶着巨大的压力,做好了随时被下狱论死的准备,一意孤行的推动“农庄策”,将农民聚集在一起,合力应对灾情,以求少死人,熬过难关。

他的强硬自然引起了各地的反对,甚至是所有人的反对,“农庄策”在根本上剥夺了所有人的财产,权利!士绅,农民,他们的田亩全部归公,一起吃一起做,虽然承诺天灾之后归还,但谁都不会在意日后,他们只知道,巡抚衙门现在就在抢劫他们,让他们一无所有!

各种流言蜚语遍布陕西,面上此起彼伏,底下更是暗潮汹涌。

这些不断增加的压力,都在李邦华身上。

京城那些弹劾的人、奏本,尽管内阁,乾清宫做了低调处理,但李邦华心里很清楚,深知他随时都可能被下狱,因此,他以“抬棺在朝”的心态,急切,强硬,凌厉,甚至不顾一切的在推动“农庄策”以及朝廷的“新政”,以求尽快完成!

这如烈火烹油一般,陕西的情势短时内丝毫没有变好,反而越发恶化,引来的弹劾更多,压力更大!

这简直是一个无解的死循环!

没多久,傅昌宗就召集陕西巡抚李邦华,总督马世龙到了总理大臣衙门。

傅昌宗是一个相当内敛的人,甚少有人见过他发火,永远都沉着一脸,看不出什么表情来。

见礼,分坐,续茶,这才开始说话。

傅昌宗看着二人,道:“事情我已经听说了,禁军的事情也得到宫里的飞鸽传书,你们无需在意,也不要指望他们会做什么。”

马世龙侧着身,面色沉着的道:“下官明白。眼下陕北多县同时出现民乱,实属蹊跷,下官打算亲自走一趟,查探情况。”

李邦华自然也察觉到,向着傅昌宗道:“大人,下官恰有同样的想法,近来很多事情都出乎巡抚衙门的预估,下官想要具体看看,以做完善。”

傅昌宗比李邦华,马世龙知道的多,稍做沉吟,道:“权臣,党争,阉宦我大明近百年朝局糜烂,纲纪崩坏,很多人习惯了过去,非常的怀念,是以,他们千方百计的想要阻挠,破坏‘新政’,过去这些人习惯于蹦跶出来,皇上,朝廷都以雷霆手段震慑,方没有令他们得逞。而今,他们学的聪明了,没有人冒头,暗中串结,彼此勾连,形成了一个极其庞大的网,朝野官吏,士绅权贵,名士大家,应复士子,商贾豪门,贩夫走卒,无所不包,人数庞大的无可想象”

李邦华,马世龙身体禁不住一颤,猛的站了起来,双眼大睁,面露一丝骇色。

这个关系网太熟悉,太熟悉不过了!

这不就是东林党的结党方式吗?同乡,同窗,亲友,师生等等,彼此勾连,相互盘结,形成了一张覆盖大明内外,渗透进所有机构的庞大的“朋党之网”!

第1059章 官船遇袭

傅昌宗见李邦华,马世龙的表情,微笑着摇头道:“无需惊讶,坐下,就我们三人,无妨。”

李邦华与马世龙忍不住的对视一眼,这才缓缓坐下,面上的惊色未退。

“东林”二字,虽然不是什么禁忌,但在朝官吏都不愿意去提,这是他们的难堪,不堪,以及痛处。

东林党曾经是朝野官员所推崇的团体,视他们为骄傲,以与他们为伍为荣,可是,东林党被扒皮之后,这些就成为所有人心里的“屈辱”,谁都不愿意提起。

李邦华与马世龙对东林党都很清楚,李邦华本就是东林党人,只不过他厌恶党争,躲在天津卫不曾参与。马世龙虽然在行伍,却也是备受排挤。

同时,他们很清楚,东林党的势力实在太大了,当今皇帝从登基就着手处置,结果直到去年才算处理“干净”,足足用了八年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