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五三章 突发事件(2)

1987年的春节是徐家有史以来最阔绰最富裕的一个年。

最让人不敢相信的是,他们的生活不但获得改善了,而且工作一下子也都给解决了。

徐家老大进了金陵纺织厂做工人,上来就是车间副主任,这是其他工人一辈子都难以企及的高度。

而且,老大的媳妇也进了工厂当工人呢,她会缝制衣服,就进了成衣车间先学着。

本来,沈光林已经准备取消编制了的,可他们不认,非得要这个玩意,沈光林也只能给续着。

在他们的观念中,这是不一样的,有编制就是正式工人,没有,那就是临时工。

车间主任,竟然是临时工,还能管住谁呀。

好吧,好有道理的样子。

现在还没到国企改制和破产潮的时候呢,工人还是国家的主人,全国也只有少数企业是被外资企业收购的。

在长城集团,有两种人,一种是正式的在编工人,一种是后来招募的合同工人。

虽然,在集团内部, 是同工同酬, 但实际上,他们发放的薪资是不一样的。

就工资而言,假设都是100元,合同工能拿100的工资, 一分都不少, 但是,编制工, 能拿多少要看上级部门给多少, 只有50也是可能的。

长城集团是先把钱给了上级部门的,工资由他们发放。

但是, 即使如此, 那些人依然守着编制不放,坚决不做合同工。

按照沈光林的规划,小嫂子原本是要进办公室的,她不愿意去。

进办公室的事还是算了, 她没读过书, 不是那块料。

从这个层面讲, 她的条件真的不如徐家老大好。

徐家的几个子女都是有文化的, 至少, 也是读过几年书的。

林阿姨出身书香世家, 在孩子还小的时候, 她就会教他们读书识字了, 到了年岁又会让他们上个几年学。

因此, 徐家兄弟真的说的上是文武双全的呢。

徐老大一家的工作就这样安排好了,过完年就正式上岗。

至于徐老二和老徐夫妻俩, 沈光林想了又想,还是给他们安排在了疗养院工作。

这么好的地方, 当然得收回来。

在沈光林心里,疗养院这个地方比金陵纺织厂还重要的。

工厂可以随时建, 但是景区资源,那是有钱都买不来的好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