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动员乌蒙山地区群众加入合作社,敲定种植项目的场合。
乌蒙山地区跨越三省,是国家新一轮扶贫开发攻坚战主战场之一。这里有着贫困地区共有的特征,资源贫乏,交通不便……
要么怎么说嘉谷是最适合协助扶贫开发的企业单位呢?像这样的落后地区,除了土地,几乎什么优势资源也没有。换言之,除了开发农业,也几乎没有其他的路可走了。
当然,在这种土地贫瘠的地区搞农业开发也不是什么易事。
不过,这难得住一般人,难不住嘉谷。嘉谷农业公司考察了当地的土壤、气候、水文等条件以后,打开自己的技术库,就像机器猫掏出宝贝一样,拿出了一个适合当地发展的产品——反季节土豆,也就是冬土豆。
冬土豆十一二月份种下去,来年三四月份上市,芽眼浅、个头匀、淀粉足、口感好,很适合鲜吃,在全国都是最早上市的新土豆,是俏货。
反季节蔬菜种植的有不少数,但是反季节种植土豆还真是不多见,理所当然的,当地农民一开始根本不识货。即使嘉谷技术员们百般讲解说服,农民就是不配合,不愿意种植冬土豆。什么冬土豆?没听说过,不知道,不会种。你们大公司当然会,我们农民大字不识一筐,啥技术也不懂,跟你们城里人可比不了……
直到当地一位颇有威望的退休老干部听说了,带动一批老乡在嘉谷的指导下种植了冬土豆,嘉谷包购包销。三四个月的时间,每亩地就挣了7000多块,这一下,当地可算是轰动了。
心动以后就是行动啊。当地人种植冬土豆的积极性就有了,嘉谷系合作社才找到了落地的基础。
可以说,前十年里,嘉谷在全国各地一直专注干这样的事情:
各地的农村大同小异,农民由于钱少甚至根本没钱,几乎经受不起任何风险。为了对抗这种脆弱,农民要采取很多“保守”的策略。最主要表现为尽量按老规矩耕作,不轻易尝试新型农作物或者新技术。就算他们明知新作物的产量更大,收益更高,最佳策略也是不要轻易尝试。
面对当地农民的不配合和不积极,嘉谷并没有一走了之,而是积极深入乡村基层,亲自动手,把新产品、新技术的优越性,用实实在在的事实呈现在农民面前。同时,在技术培训、产品销售等各方面提供全套的服务和支持……一言以蔽之,嘉谷不是站在高处叉腰指挥农民干,而是撸起袖子和农民一起干,面对实实在在的收入增长,农民当然不会再坚持“保守”策略,而是转而接受新产品、新技术。
——嘉谷系合作社就是这样遍地开花的。
但这是个重生产、轻“教育”的过程,嘉谷系合作社的法制教育没有跟上——倒不是嘉谷人完完全全忽视了,而是不自觉地将法制教育放在了最后,直至这次合作社“退群”事件的爆发。
正如齐政在采访中所说的,这不能说嘉谷没有错。如果那些合作社社员多懂一点法律知识,有一点契约意识,完全可以避免这起案件。嘉谷需要反省,也需要弥补。
新生的乌蒙山区合作社,就是一个试点。
齐政和关主任远远的看着动员会会场,里面挤满了人,层层叠叠,怕有数百人之多。一个白胡子老头拄着拐杖,在上面坐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