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种需要调动集团上下的扩张计划,上游是有机肥加工厂的扩产,是育种单位的扩产;中游是面粉加工厂的产能扩张;下游是销售渠道的调整……总不能为了李总轻飘飘的几句话,就让这一切准备付诸东流吧。
所以,无论他怎么绕弯子,齐政只是不允。
到最后,李总也失去了耐心,愤愤的离开了,临走的时候还扬声给嘉谷扣上一顶帽子:“你们这是缺乏民生观念和政策观念,凭借雄厚的资金扰乱市场秩序,齐董,请你好好考虑一下。”
待他离开后,谢开济马上和魏明走进了会客室。
……
第712章 我喜欢以势压人
“我正在弄小麦合作社的一摊事,结果就听说国储粮来人了。”谢开济拉着魏明坐下来,道:“倒是挺会扣帽子的。”
“我有点不明白,国储粮每年收购的粮食不断增加,现在库存量已经差不多爆仓了吧,他们现在最需要的不是去库存吗?而且,对于我们推动粮食生产结构调整,降低国储粮的收储压力,不应该乐见其成吗?”第一次接触这种非商业性的碰撞,魏明表示理解不能。
从逻辑上看,魏明说的似乎没问题。
从04年起,国家开始实行托市收购政策,至今恰好十年。
在这十年的时间里,根据官方数据,国储粮累计完成收购近6亿吨,这相当于国内一整年粮食的产量。仅仅是今年,国储粮购销的粮食就超过了2亿吨,其管理的政策性粮食占了全社会库存的70……
这导致了库存和消费的比例高达近50,远远高于联合国粮农组织规定的17—18的粮食安全标准,即便是我们人口多,30也就够了。
托市收购政策的初衷是——在当年新粮收获、价格下跌时,国家入市收购,掌握一定数量的粮源,稳定市场价格;后期市场供给减少,价格上涨时,顺价抛售政策性粮食储备,以熨平市场粮价波动。
现实的情况却是,粮食产量不断增加,但旧有的粮食从没卖完,市场价本应是降低的,反而因为托市收购价的存在,市场价愣是降不下去,进一步加大了与进口粮食的价差,于是“洋货入市,国货入库,越积越多,陈化浪费”。
这很明显违背了成立国储粮的初衷。
谢开济阅历更深,很是沉稳道:“小魏你说的,是符合国家的利益,但未必符合粮食收储这一链条上所有人的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