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农村,所有问题都是缺钱的问题。人参,更是每一个根须上都依附着利益之争。
人参供不应求,参价自然上涨,广大参农是最直接的受益者。
譬如在世界人参“心脏之地”的万亮镇,最早一批加入人参种植联盟的赵老爷子,最近是走路都带着风。
他今年收获了几亩十年参龄的野山参,亩产值在30万元以上,除去所有成本,老爷子净赚了八十多万。
30万元的亩产值看似惊人,但如果折算到十年,也不用大惊小怪了。当然,这得人参长得好,价格上得去,才有这样的产值。
赵老爷子美滋滋地品咂着小酒,摇头晃脑地感叹:“人参总算卖上了好价钱,现在是离我实现人参梦最近的时候。”
赵老爷子是“大神级”参农——人参把头。摆弄了三十多年的人参栽培,唠起种参的嗑儿,那是三天三夜也说不完。
三十多年,他见证了国参的起起……落落落,也是到了今年,才品尝到了人参大丰收的滋味——不仅仅是产量上的大丰收,还有收入上的大丰收。
他的儿子小赵咂咂嘴道:“要是嘉谷不加大出货,让价格上涨得更厉害一些就好了。”
赵老爷子却摇摇头:“小子,你不懂。现在这样才是参价的合理回归,一路飙涨反而就不美了。”
“价格暴涨,我们不是能赚得更多吗?”
赵老爷子眼神有些浑浊,却很清晰地吐字,道:“暴涨,也容易暴跌。平稳的上升才能持久。”
小赵若有所思。
为了控制体量规模不大的人参市场,防止参价被恶意操控,保证国内人参加工企业的原料供应不会断裂,人参联盟建立了储备制度。
收储的主力,自然是财大气粗的嘉谷。
由于拥有“全拟种植技术”,嘉谷农业从多年前开始,就通过收购,大规模“储”参于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