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06页

像田仁里这样的大豆行业老油条,只想仰天大笑:苍天好轮回,谁能饶过谁?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中国还是世界主要的大豆出口国,在国际市场和美国大豆产业是竞争的关系。而美国大豆协会麻溜地在中国开设办事处,推广美国的大豆和大豆产品,在当时,这被认为是一个傻逼的动作。

美国大豆协会的做法,就是在中国饲料企业和养殖户中间大面积推广“豆粕玉米型动物日粮”,通过养殖试验,让从业者亲眼目睹这一饲料配方的优势。结果大家也都知道了——一直到今天,“豆粕玉米型日粮”仍为饲料和养殖行业普遍使用。

美国人将一整套更有效利用饲料的方法教给中国人,同时也带动了大豆的需求,当中国大豆无可避免地满足不了需求后,进口美国大豆也就是水到渠成的事情了。

不吹不黑,老美能成为世界霸主,眼力和能力都是上线的。

只是嘉谷更无赖,在开启“大豆绿色革命”的同时还在品质上建立优势,愣是将国产大豆的牵制力真正立起来了。

田仁里即将退休,能在退休之前看到国产大豆振兴盛景,职业生涯可谓无憾了。

ad是第一个进驻黑龙江省大豆精深加工产业园区的跨国企业,而杜邦、岛国不二株式会社等世界大豆蛋白生产领导者,也纷纷有了合资的意向。

更不要说,一批本土大豆深加工企业,也在摩拳擦掌,准备革新技术,加大在黑龙江省的投资。

对此盛景,田仁里评价道:“近年来一直有种说法,叫‘投资不过山海关’,我看,也不见得了。”

“投资不过山海关,本来就是一个伪命题。”齐政摇头道。

这样的说法,是在国内的投资圈里流传开来的,即“投资不过山海关,投资不去云贵川,投资不上太行山,投资不到宁藏甘”。

社会上似乎达成了一个共识,东北的投资环境不够好,不要去。

以嘉谷的经历来说,实事求是讲,东北的确和内地有差距。

譬如,你想建设一个厂区,但施工单位告诉你冬天无法开工,因此工期比南方多了几个月;厂房建好后你发现你的生产线只能在20度运行,因此你需要大量成本来保暖;你的工厂需要用卡车运输原材料和成品,但每到冬天道路结冰,虽然政府除冰很及时,但总体效率还是比南方低了不少……

你发现虽然开出了和南方一样高的薪水,但人才更愿意待在四季如春的地方;你想就近供应市场,可是西伯利亚熊比人多,北朝人比钱多,岛国市场根本进不去,而南韩则是你的最大竞争对手……

资本的逐利本质,决定了它只能流向有活力和前景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