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西的不少大豆种子供应商也是心崩,他们不是不想引进“中国魔豆”;问题是,嘉谷大boss溜了呀,要想谈授权,只能到中国去谈。
今年肯定是别想了。
……
相较于国外冒着酸气的赞誉,国内媒体简直是一边倒了。
当各地的国产大豆捷报频传的时候,“嘉豆13号”顺理成章地登上了央视新闻。
“……由我国嘉谷公司培育的‘嘉豆13号’,推广种植面积达到6300万亩,平均亩产达到400公斤……对于大豆杂交育种产业化,我们超前了‘一小步’,但这‘一小步’,让我们开启了大豆种植的新篇章……”
然后,短短几天的功夫,赞誉如火山喷发般,铺天盖地而来。
无论是哪个年代,名字能上央视,都是很不容易的事。
嘉谷不是第一次上央视,但还是第一次凭借着科研上的成果上央视。
这也是最容易被国人承认并支持的时代旗帜。
像杂交水稻一样,“嘉豆13号”也成为了一个时期的宣传重点。
国内媒体很配合的帮忙。
国内学术界也同样配合。
很难说“嘉豆13号”的价值能比拟杂交水稻,之所以能形成这样的舆论声势,主要有两点。
一是国人对大豆产业的复杂感情。
大豆起源于中国。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大豆一直因其广泛的用途和旺盛的生命力保持着强劲的发展势头。偏偏在进入新世纪后,国产大豆一步步走向沉沦,现在大豆市场几乎都是美国的天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