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95页

嘉谷给出了自己答案:将一家一户的小农生产和散兵游勇似的大豆加工企业等“小舢板”慢慢联合起来,组成我们的“大豆航空母舰”——嘉谷就是舰队中的旗舰。

胡副主任想得更深远:“嘉谷,是打算争取大豆定价权吧?”

国产大豆产业的变化——科技进步让大豆增产;农户之间加强协作与联合;大豆加工企业之间不再各自为战——分开看貌似都挺正常,但结合起来,就隐隐可窥嘉谷剑指大豆定价主动权的野心。

“没错。”王昱业直言不讳。

胡副主任眼皮子都在跳:“这一步,很难走啊。”

“确实很难走。我们是世界上最大的大豆进口国,却没有掌握任何定价权。究其原因,牵涉到二战以后的国际秩序、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wto规则和全球农产品期货市场等复杂问题。而在国内市场,外资、国资和民资之间的利益博弈也是盘根错节。”王昱业停了停,轻描淡写道:“我们也不奢求一蹴而就,但现在是最好的时机。”

胡副主任不禁沉吟起来,念头一转,问道:“我听说,齐董现在正在南美使劲?”

“嗯,国内耕地资源还是有限,我们必须学会整合全球的农业资源。”王昱业说得理所当然。

“你们这是全方位出击啊!”胡副主任感慨道。

这让他想起了国家的石油战略。

中国的石油产业和大豆产业发展轨迹很像孪生兄弟——对外依存度极高,而且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进口的主要来源集中于某个区域,在定价博弈中严重处于被动状态。

但石油可比大豆受重视多了。

经过十几年的努力,国家石油进口已经渐渐“突围”。今天,我国可以从几十个国家或地区进口原油,遍布中东、非洲、俄罗斯和南美洲,构建了多元化的石油进口格局;同时在国内大力提升原油储备和炼油能力,为国家能源安全提供保障。

而大豆呢?此前基本吊在美洲(美国、巴西和阿根廷)一棵树上。也就嘉谷崛起,在国内和俄远东地区发力了,才挽回点颜面。

“有什么是我能做的?”对于主动“趟水”的嘉谷,胡副主任一贯表达充分的尊重。

“还真的有。”王昱业露出微微笑,“有些事,譬如提高国产大豆生产力;推动建立联合采购机制,增进整体议价能力;建立多元化进口格局……嘉谷都可以自己慢慢来;但有些事,只能由政府来主导,譬如说权威的大豆信息发布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