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要在炎热的广阔沙漠中,用草方格和梭梭为浑黄的沙漠披上了绿色的袈裟,用坚持来扛住枯燥、单调、重复的工作。
这样的力量,是可怕的,也是蕴含着勃勃生机的。
起码,在前来考察嘉谷沙漠治理开发的沙特农业部代表萨尔曼眼中,这样的情景让人敬畏。
随着嘉谷对外交流的加深,越来越多的治沙专业人士来到阿拉鄯沙漠区,探寻这里的治沙密码。沙特的萨尔曼就是其中最热切的代表。
由于沙特人民总体收入颇高,人口大多集中于城市之中,愿意主动到沙漠中从事农业的人少之又少。尤其是在酷热的环境下,哪怕是沙特的工人,每周的正常工作时间肯定不超过30个小时。
哪怕是高薪,也找不到愿意前往沙漠深处开荒种地的本国人,更不要说像是中国这些,多是年轻人的志愿者们,仅仅是为了理想,就能贡献自己的力量。
有着这样的年轻人,何愁国家没有希望?
……
第555章 哪来的底气
有人曾向英国历史学家阿诺德·汤因比提问:“如果再生为人,你愿意生在哪个国家?”
汤因比思索片刻回答说:“我愿意生在中国。”他以历史学家的眼光给出了审慎的理由:“中国今后对于全人类的未来,将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以前,萨尔曼对于这句话一直没有太大的感触,但现在,他有些理解这句话了。
中国对于阿拉鄯沙漠区的治理开发在国际上都反响巨大,但如果真的达成了目标,意味着中国的沙漠将会越来越少。
就在此时此刻,或许不仅阿拉鄯沙漠区,还有自己所不知道的沙漠,正在被“悄悄”的消灭。从全球沙漠最多的国家,到将成沙漠最少的国家,每一天中国都在慢慢的进步和创造奇迹。
只有矫情的欧美发达国家,才会为了开发沙漠是好是坏而争论不休。
同为后起国家,沙特农业部的萨尔曼深谙“落后者就要尽力拓展民族生存空间”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