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7页

众口难调,素质不一,让不少糖厂在处理与蔗农的关系上颇为头痛。

比如说进厂原料蔗的扣杂问题,在下过砍蔗的通知书明明规定了要求,符合要求的基本不用扣杂或是控制在15以下。

但偏偏就是有的蔗农投机取巧增加蔗重,随便修修故意将蔗叶留下,或是故意将蔗尾留得太长留到了叶梢,或是故意将蔗头砍得太低连头带泥一起砍收……

为了警告其他投机者,糖厂不得不对个别蔗农或业主下达重罚措施,但这样又容易打击到蔗农的积极性。

“如果一家一户地发动农民种蔗,一家一户地指导农民管护甘蔗,到了年底再一家一户地组织农民砍收甘蔗、拉运甘蔗,这得需要多大的人员与精力?我可不信在国外几乎全程机械化操作的嘉谷糖业有这能力。”

但国粮屯河负责人一脸认真:“不,它真的可以有!”

不比很少与嘉谷体系打交道的光明糖业负责人,国粮集团上下对嘉谷可是一点都不敢小觑了,甚至可以说,对于嘉谷体系,再怎么重视都不为过!

“嘉谷就是这样起家的,你说它有这样的组织管理能力不?”

……

第420章 神奇套种,共鸣双生

“在甘蔗地上套种黄豆我听说过,但这真的靠谱?”种了三十多年甘蔗的老蔗农杨福堂一脸怀疑道。

他家里的蔗田,或者说周边区域一万多户蔗农的蔗田,都被嘉谷糖厂“包”了。

这就是桂省糖业的基层生态。每个糖厂都有严格的蔗区划定,每一块蔗田或者每一个蔗农,清晰地对应着唯一的糖厂。

当然,当地政府对糖料种植业的“规划”和“引导”只是保障原料供应的“标”,提高种植户收益才是保障原料供应的“本”——毕竟,蔗农是否选择种植甘蔗,完全是自愿的,如果选择改种其他经济作物,糖厂也只能干瞪眼。

为了提高种植户的种植热情,制糖企业们可谓各施其法。

大举普及科学技术,努力推广良种良苗是最经济最常见的;改善蔗田生产条件的也没少见;推广蔗田间套种其他经济作物,提高蔗田的综合收益,老蔗农杨福堂听说过,但自己亲身体会还是头一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