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3页

靳燕柔面对摄像机,脸上的柔美渐渐被端庄所代替,只听她用熟悉的强调道:“众所周知,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农业是一个充满无限可能的产业沃土,是一个值得投身一辈子的事业。但一直以来,落后的思想观念、落后的产业制度、落后的商业模式和落后的品牌建设,使得我国的农业的生产格局跟不上社会快速发展的要求。今天,一批先行者主动投身农业,积极改变这种现象,其中的一位先行者,就是坐在我身边的嘉谷集团的齐政董事长。”

摄像头转向齐政。

唐瑾笑着递出话筒,道:“齐董事长,听说你是南大生物系毕业的学生,怎么会进入农业这一传统行业的呢?”

“我读书的时候,遇到的一个问题困扰了我。我国是农业大国,但为何不是农业强国?作为茶业宗祖国,几万家中国茶企不抵一家不种植茶业的英国立顿;作为人参原产国和世界上最大的种植国,我国的人参价格不抵南韩人参的十分之一;我国特产中华猕猴桃被新西兰引种改良,以奇异果的洋名以高出十倍价格返销我国……这些都深深刺痛我的心。从那一刻起,我就开始关注农业了。”齐政的笑容温润,露出整齐的牙齿,给人一种可信的感觉。

这种故事,是非常经典的心灵鸡汤似的创业故事,俗套是俗套,但公众对此一向乐此不疲。

唐瑾笑着接话道:“创立嘉谷集团,就是你在农业强国方面的尝试了?”

“没错,任何产业的进步和发展,都离不开龙头企业的推动与引领。推动产业进步、引领消费升级、成就卓越企业,应该成为每一个农业企业家的信仰和追求。”

唐瑾眼眸含笑道:“说得真好。其实,一直以来,农业都是一个不起眼的行业,但我们也能经常看到各大媒体上‘农业的机会来了’、‘农业迎来黄金时期’等文章,这些文章有理有据,可谓秋毫明察,政策洞见。但看多了,不免顿生疑惑:农业的机会到底是来了没有呢?对此齐董你怎么看?”

齐政稍微严肃道:“大凡一个产业或某一个项目,总有一个进入的最佳时间,汽车制造业如此、it业如此、文化产业亦然如此。但对农业而言,‘机会来了’的口号已经吆喝了十多年,甚至还将继续吆喝下去。”

“对于农业圈内的人来说,其实不存在讨论机会问题。毕竟,不管有没有机会,该做的还得做。但不同背景的人谈及农业,目光都会齐刷刷地盯向了政策,似乎只有出台了政策才有做农业的机会。”

“我也曾一度抱怨政策对农业的不作为,但突然在脑子里闪出一个念头:这样想真的对吗?我的父辈祖辈们,没有政策的支持不也一直在做农业吗?为什么我没有了政策的支持会抱怨?我做农业的理由难道仅仅是为了获得政策支持吗?”

“然后我终于想明白了:农业无所谓机会不机会,它只是适不适合,农业只属于有情怀的人。”

唐瑾眨眨眼:“农业情怀?”

齐政点头:“农业不同于计算机,不同于汽车,它除了作为商品的属性外,更担当着对生命的根本维系。人可以不用计算机,甚至可以不穿衣服,但不可以不吃饭!正是由于农业伴随着对生命的担当和承载,所以选择从事农业就必须默认这种责任,无可推脱。”

“然而,当下人们讨论农业的发展机会时,却仅仅讨论它的经济属性和商品属性,而剥离农业所承载的特殊使命。”

唐瑾笑道:“也就是说,回归农业本真,既然人每天都要吃饭,农业的机会其实一直都存在,关键在于能否保持农业情怀,承担责任,对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