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策之所以能在92年成立,短短两年多时间就成为叱咤中国的投资集团,在全国各地大肆并购那些具有产业优势,盈利状况良好,甚至说优秀的国企,甚至在一些地区,整个城市的国企连窝端,几十家上百家的进行并购合资,然后到港城上市圈钱,更为重要的一点是,中策的出现,完美的切合了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发动这场大变革的领导者的心态。
“中策”的平台刚搭建不久,伟人同志便公开强调“改革开放的胆子要大一些,敢于试验,看准了的,就大胆地试,大胆地闯。改革开放迈不开步子,不敢闯,说到底就是怕资本主义的东西多了,走了资本主义道路。要害是姓‘资’还是姓‘社’的问题。判断的标准,应该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这就是经济体制改革中最著名的三个“有利于”准则。
中策集团,或者说黄宏年和他的小伙伴们最厉害的一点,就是看到了这!
在中策入主中国之后,几乎跟所有的地方交流之中,中策的口号都是“在海外的影响力,带动世界华商在资金、技术、管理等方面的优势与中国国有企业合作,参与国有企业体制改革”。
如果非要用一句话来形容90年代中期的中策,来概括这个企业为什么那么成功,那么可能就是占尽了天时与人和!
94的中策,在李宪的记忆之中则是完全可以用如日中天来形容。这个企业如果看上了哪个地区的企业,基本没有能逃得脱的。
想着孙蓉竟然能够调动这个商界大魔王来对付自己,李宪的脑子就一阵生疼。
要知道,自己费心费力的搞松江实业这个壳公司,最终的目的,可还是那二十一家造纸厂啊!
正在他焦虑之时,同样从报纸上看到了中策那则新闻的薛灵,张大功和陈树林三人也急匆匆来到了他的办公室。
要说薛灵还有点儿涵养,是来跟李宪商量对策的,张大功和陈树林可就真麻了爪。
中策现在在国内那是连新闻联播和人民日报都常露脸的企业,现在自家手头上的项目被它盯上,两个人是真慌了。
特别是陈树林,作为现在松江实业的总经理,眼看着快到自己锅里的鸭子飞了,直接炸掉。
“他娘的,李董屎都吃一半儿了,半道儿窜出来个狗,这事儿可咋整!”
虽然心里边着急,可是陈树林这一句话,差点儿没把李宪恶心吐了。
这特么什么环境长大的?
哪儿来的这么多骚磕?